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先天性垂直距骨

【概述】

先天性垂直距骨又稱為先天性凸形外翻足, 主要畸形是原發性跟距舟關節脫位, 舟骨移向距骨頸的背側, 將距骨鎖在較垂直的位置, 形成船形足畸形。

【治療措施】

由於本畸形比較僵硬, 故治療越早越好。 通常認為出生後的三周內, 是治療本病的最佳時機, 採取手法整複有可能成功。 手法整複的順序是, 先被動牽拉腓腸肌和跟腓韌帶, 操作者一手向遠端和內側牽拉足跟, 另一手推擠跟骨前端, 需維持10秒鐘, 繼之將前足向蹠側、內翻和內收方向牽拉, 使背伸、外翻肌拉長;然後向遠端牽拉前足, 以牽長脛舟、距舟韌帶,

並逐漸使前足內收和內翻。 每個動作要技術10秒鐘, 每次應堅持15分鐘。 最後用長腿石膏固定, 保持前足蹠屈、內翻及後足背伸的位置上固定。 一般每2~3天更換一次石膏, 並依上述步驟反復進行手法整複, 牽拉攣縮的軟組織。 大約4~6周之後, 可試行閉合復位。 開始沿足畸形方向牽引前足和舟骨, 使舟骨位於距骨頭之上, 跟骨位於距骨之下。 然後從足內側向背側推擠距骨頭, 牽拉足跟使其內翻, 同時把前足蹠屈、內翻, 使距舟關節恢復正常的解剖關係。 經X線片證實復位成功後, 從第一、二趾間閉合穿入一枚克氏針, 把楔骨、舟骨與距骨固定, 並用長腿石膏固定。 開始保持前足蹠屈、內翻, 後足和踝關節蹠屈位固定。 每2~3周更換一次石膏,
並使患足逐漸背伸。 通常用石膏固定8~10周。

若閉合復位不滿意, 患兒已三個月, 應採取切開復位。 手術松解攣縮的關節囊及韌帶, 主要包括:①距舟韌帶背、外側部分;②脛舟韌帶、分岐韌帶;③跟骰關節囊背、外側部分;④跟腓韌帶、距跟骨間韌帶。 與此同時, 延長攣縮的肌腱, 如跟腱、脛前肌腱、趾長伸肌腱和腓骨長短肌肌腱。 繼之在直視下將距舟關節復位, 恢復足的正常力線後, 用一枚克氏針將楔、舟和距骨固定。 然後緊縮縫合跟舟蹠側韌帶、距舟關節囊蹠側及內側部分, 將脛後肌腱向遠端移位, 固定在第一楔骨的蹠側。 術後用長腿石膏固定8~12周。 通常在術後六周拔出克氏針。

當患兒4歲之後方開始治療, 其足內側柱已明顯變長,

阻礙距舟關節復位, 需在切開復位時, 切除脫向背側的舟骨, 使第一楔骨與距骨頭相關節。 以後通過生長和塑型, 距骨頭可佔據切除舟骨所留下的空間。 如患兒已大於8歲仍未治療者, 採取切開復位、舟骨切除治療, 不僅難以成功, 且易併發距骨壞死。 所以應推遲到10歲之後, 再作三關節固定術。

【發病機理】

一般認為本畸形是在胚胎前三個月內業已形成。 臨床上有弧立型和伴髮型兩種。 後者多是脊膜脊髓膨出、多發性關節攣縮症、神經纖維瘤病、三染色體病13~15, 18等先天性疾病中的一個畸形。 弧立型垂直距骨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 有人提出是足胚胎發育受阻所致。 Bitsila用幼兔做實驗, 同時切斷趾長伸肌、脛前肌和小腿橫韌帶, 並造成腓腸肌短縮,

結果成功地建立了垂直距骨的動物模型。 因此, 他提出原發性軟組織病變是致本畸形的主要因素。 另有一些學者發現某些家庭和孿生者發病率明顯高於普通人群, 認為與遺傳因素有關。

病理改變可分為骨性畸形和軟組織病變。 骨性畸形主要為舟骨與距骨頸的背側形成關節, 把距骨鎖在垂直狀態。 距骨頭上方呈扁平狀或卵圓形, 距骨頸發育不良而變短, 背側形成關節面。 舟骨近端關節面向蹠側傾斜。 跟骨向後外側移位。 跟骨前部向外側偏斜並屈向蹠側。 載距突發育不良而失去支撐距骨的作用。 足外側柱凹陷, 內側柱相對變長。

軟組織也有明顯的改變。 脛舟韌帶、距舟背側韌帶攣縮, 是影響復位的主要因素。

分岐側韌帶攣縮引起足外展。 跟距骨間韌帶和跟腓韌帶攣縮, 則阻礙跟骨向後外側移位的整複。 而跟舟蹠側韌帶、距舟蹠側及內側關節囊則被拉長。 脛前肌、趾長、 >長伸肌、腓骨短肌及小腿三頭肌因攣縮而張力增高。 腓骨長肌、脛後肌肌腱移向踝前方, 起著背伸肌的作用。

先天性垂直距骨及肌腱的異常改變(1.趾伸肌腱 2.三角韌帶 3.脛骨 4.脛前肌 5.腓腸肌 6.比目魚肌 7.趾長屈肌 8.脛後肌 9. >長屈肌 10.跟腱 11. >長伸肌 12.第一蹠骨 13.脛前肌腱 14.十字韌帶 15.第一楔骨 16.舟骨 17.跟舟蹠側韌帶 18.距骨頭 19.脛後肌腱 20.趾長屈肌腱 21. >長屈肌腱 22.跟骨)

【臨床表現】

患兒出生後即能發現這個具有特徵性畸形足。 足底凸出呈“搖椅”樣外觀。 前足外展並背伸, 距骨頭突向足底內側, 後足則固定在蹠屈、外翻的位置上。脛前肌、趾長伸肌和腓骨長短肌張力增加,限制前足蹠屈和內翻活動。小腿三頭肌攣縮加重跟骨外翻和足蹠屈畸形,並妨礙踝關節背伸活動。

患兒開始行走的年齡多不被推遲,但步態笨拙。站立時前足明顯外展,距骨頭及跟骨在外翻的位置上負重,但跟骨後部多不能觸及地面。

X線檢查在側位片可見距骨呈垂直狀態,幾乎與脛骨縱軸相平行。距骨處於蹠屈的位置,前足在中跗關節有明顯背伸。由於舟骨在3歲以前骨化中心尚未出現,則需用第一楔骨中軸線來估計舟骨的位置。如該線向後延長在距骨頭的背側,表明舟骨向背側脫位。在強力背伸的側片上,正常兒童足的距骨中軸線經過骰骨下半部,跟骨中軸線經過骰骨上半部。而先天性垂直距骨的距骨中軸線移向骰骨的後下方,有時在跟骨的前方通過,跟骨中軸線也移向骰骨的蹠側。正位片上可見跟距角明顯增大(正常值為20°~40°)。當舟骨出現骨化後,可顯示出其移位元到距骨頸的背側。

【鑒別診斷】

先天性垂直距骨具有特徵性表現,其足底凸出似船形,並有前足外展,而且出生後即可發現,容易與常見的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相鑒別。由於某些神經肌肉性疾病,如脊髓灰質炎,多發性關節攣縮症,也可產生凸形外翻足畸形。但是,後天性凸形外翻足出現較晚,且有原發性疾病的其它表現,也不難與本病相區別。

後足則固定在蹠屈、外翻的位置上。脛前肌、趾長伸肌和腓骨長短肌張力增加,限制前足蹠屈和內翻活動。小腿三頭肌攣縮加重跟骨外翻和足蹠屈畸形,並妨礙踝關節背伸活動。

患兒開始行走的年齡多不被推遲,但步態笨拙。站立時前足明顯外展,距骨頭及跟骨在外翻的位置上負重,但跟骨後部多不能觸及地面。

X線檢查在側位片可見距骨呈垂直狀態,幾乎與脛骨縱軸相平行。距骨處於蹠屈的位置,前足在中跗關節有明顯背伸。由於舟骨在3歲以前骨化中心尚未出現,則需用第一楔骨中軸線來估計舟骨的位置。如該線向後延長在距骨頭的背側,表明舟骨向背側脫位。在強力背伸的側片上,正常兒童足的距骨中軸線經過骰骨下半部,跟骨中軸線經過骰骨上半部。而先天性垂直距骨的距骨中軸線移向骰骨的後下方,有時在跟骨的前方通過,跟骨中軸線也移向骰骨的蹠側。正位片上可見跟距角明顯增大(正常值為20°~40°)。當舟骨出現骨化後,可顯示出其移位元到距骨頸的背側。

【鑒別診斷】

先天性垂直距骨具有特徵性表現,其足底凸出似船形,並有前足外展,而且出生後即可發現,容易與常見的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相鑒別。由於某些神經肌肉性疾病,如脊髓灰質炎,多發性關節攣縮症,也可產生凸形外翻足畸形。但是,後天性凸形外翻足出現較晚,且有原發性疾病的其它表現,也不難與本病相區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