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怎樣讓現在的孩子真正快樂

又是一個兒童節, 讓孩子節日快樂花去了不少家長很多的心思, 但也未必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時代變了, 條件好了, 生活幸福了, 更多的孩子卻總把煩惱掛在嘴邊。 這又是為什麼呢?

作為出生於七、八十年代的家長來說, 上學至上的觀念對他們他們當中不少人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 對於自己的孩子, 往往在不經意間會按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學習第一, 成績第一, 樣樣第一。 為此他們不惜巨額花費, 請家教、買資料、上業餘班……, 這樣, 孩子就成了家長的希望所在, 也成了家長的實驗品。 然而, 由於時代不同了,

觀念的差異更大, 要想讓不同的思想觀念沿同一軌道運行, 恐怕只能是一廂情願。 這樣, 孩子的快樂無形中被剝奪了, 家長的希望也會想肥皂泡一樣越來越小, 直至破滅。

當然也不乏這樣一些人, 由於自己當年是靠打拼闖出來的, 苦倒是吃了不少。 吃苦受累成了他們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因此, 能不讓孩子吃苦受累, 就成了他們進行家教的基調。 寧願自己多吃苦, 也不讓孩子受一點兒委屈。 但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 孩子欲望的膨脹確是無限的, 矛盾也就不可避免。 孩子需要的東西原來越多, 家長滿足孩子這些能力卻顯得越來越軟弱無力, 久而久之, 孩子的快樂也就漸漸地打折了。

還有一些成功人士, 由於經濟實力較強,

對於孩子的要求只是一味滿足, 但快樂並不一定能用金錢買得到。 這些孩子在物質上是豐富的, 但往往會在其他方面顯得遜色, 比如好的學習成績、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等, 這些能在同齡人中帶來成就後快樂感的東西, 恐怕是他們快樂中所沒有的。

除此之外, 近些年備受關注的留守兒童, 一方面缺少經濟支持, 更多的則是缺乏父母的關愛, 還有人生關鍵路段及時的引導和呵護。 空虛和無助的心靈, 很少會灑下快樂的陽光。

童年應該是快樂的。 但什麼是真正的快樂?這對很多孩子來說很難說清楚, 對家長來說也肯定是一樣的結果。 如果沒有一些主流的價值取向作為引導, 簡單的回答也在所難免。 正像“幸福是什麼”這個問題一樣,

“孩子到底快樂不快樂”, 他們自己是很難說清楚的。 因此, 建立起主導的快樂評價標準和輿論導向, 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 同時加以適當的引導, 孩子也就不會再“生在快樂中”而“不快樂”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