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相信大家都聽過, 因為手足口病是以手、足、口出現水皰為特徵, 病情輕而短暫。 在春秋時節是最易發病的時期, 而往往兒童的抵抗力比較低, 常常都是以兒童患手足口病為多。 那麼手足口病初期症狀是怎樣的呢?
手足口的發病有一定的潛伏期, 多為2~10天, 平均3~5天, 在潛伏期很多抵抗力好的寶寶並不會發病, 能夠通過自身的免疫力抵抗過去。 而有些寶寶抵抗力差, 開始多有發熱表現, 同時伴有頭痛, 咳嗽, 流涕等症狀, 體溫持續不退, 體溫越高, 病程越長, 病情也就越重。
患病寶寶在發熱1-2天后可在口腔粘膜、唇、手掌、足底、臀部等處出現紅色小丘疹,
1、普通病例表現
急性起病, 發熱、口痛、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 位於舌、頰黏膜及硬額等處為多, 也可波及軟齶, 牙齦、扁桃體和咽部。 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現斑丘疹, 後轉為皰疹, 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 皰內液體較少。 手足部較多, 掌背面均有。 皮疹數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 消退後不留痕跡, 無色素沉著。 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 多在一周內痊癒, 預後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 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
(1)神經系統表現併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時表現: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譫妄甚至昏迷;肢體抖動, 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 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 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巴氏征陽性。 合併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2)呼吸系統表現併發肺水腫表現: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 口唇發紺, 咳嗽, 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肺部可聞及濕囉音或痰鳴音。
(3)循環系統表現併發心肌炎表現:面色蒼灰、皮膚花紋、四肢發涼,
兒童手足口病的初期症狀有很多, 要注意飲食方面的誤區。 那麼, 有哪些飲食誤區?
誤區一 急性期口味重
手足口病小兒生病時精神狀態及胃腸道的消化功能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粗糙、難消化、刺激性大的食物會加重小兒胃腸道的負擔, 造成小兒口腔及胃腸道的不適。 所以手足口病小兒急性期家長需準備清淡易消化、溫度適宜的流質食物, 避免食物對手足口病小兒口腔及胃腸道的刺激及損傷, 促使營養較好的吸收, 家長也可以給小兒準備一根吸管, 緩解小兒對進食時口腔疼痛的抗拒情緒。
讓手足口病患兒少食多餐, 維持其基本營養需要, 待患兒進入疾病恢復期時, 食物就可以逐漸改為泥糊狀和正常飲食, 選用一些患兒感興趣的食物以提高食欲, 攝入高熱量、高營養素供給患兒每日活動所需。 另外一歲以內的寶寶在生病期應減少輔食量或暫停輔食, 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誤區二 讓小兒喝冷牛奶去暑熱
未加熱的鮮牛奶, 會因蛋白過敏而導致鐵的丟失, 造成患兒營養失衡, 而冷涼的食物同時也會刺激手足口病患兒的胃腸道, 導致腹痛、腹瀉。
誤區三 鮮榨豆漿放久點沒關係
鮮榨的豆漿如果放置時間過長, 會使細菌繁殖, 食物變質, 加重手足口病小兒胃腸道的不適。 所以鮮榨的豆漿放置時間不可超過四個小時,
誤區四 患病期間吃素
民間有一種說法是, 患兒在患病期間飲食要“全素, 不動葷腥”。 這是錯誤的。 因為完全吃素, 把牛奶、雞蛋等營養品排除在外, 營養品質不夠, 缺少優質蛋白質, 而抗體是一種蛋白質, 故全素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