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疳疾怎麼回事 看看中醫的治療方法

小兒疳積是脾胃消化功能障礙引起的臟腑失養, 形體消瘦, 影響小兒生長發育, 是病程較長的一種慢性疾病。 在醫學上稱為營養不良, 主要是指蛋白質、熱量缺乏。 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 但小兒疳積的發生率仍然相當高, 那麼小兒疳積的原因有哪些?

疳疾, 指小兒脾胃虛弱, 運化失常, 以致乾枯羸瘦的疾患。 由多種慢性疾患引起, 臨床以面黃肌瘦、頭皮光急, 毛髮稀疏枯焦、腮縮鼻幹, 唇白, 瞼爛, 脊聳體黃, 咬甲鬥牙, 焦渴, 嗜異、腹部膨隆、精神萎靡為特徵。

一、對嬰兒不合理餵養

1、 出生後不堅持母乳餵養, 又過早地以米粉或粥羹代替母乳

2、 不及時、不合理地添加輔食

3、 小兒長期偏食、挑食等, 都會導致營養素攝入不足

二、營養素的吸收利用障礙。 如慢性腹瀉、過敏性腸炎等, 或胰腺、肝功能障礙。

三、營養素的消耗增加。 如腸道蛔蟲病、結核病、肝、胃疾病等

四、孩子自身素質。 如早產兒、小樣兒、多胎兒或有先天性缺陷也容易發生本病。

五、父母餵養方面不足。 近來獨生子女增多, 家長們又缺乏餵養知識, 盲目地加強營養, 反而加重了脾運的負荷, 傷害了脾胃之氣, 滯積中焦, 使食欲下降, 營養缺乏。

導致小兒疳疾的病因有很多, 在患病之後可以嘗試中醫療法。 那麼, 中醫如何治療小兒疳疾?

中醫治療小兒疳疾步驟:

穴位:足三裡

操作步驟:

1、病兒仰臥位

(1)摩腹法。 醫者兩手交替著力, 一手四指羅紋面或掌心置於腹部, 沿劍突下至恥骨上緣, 作有節律、輕揉順時針方向環旋撫摩3分鐘。

(2)推脾土法。 醫者一手握腕部, 另一手在拇指橈側緣, 從指尖向指根直推1-2分鐘。

(3)推三關。 醫者一手握住前臂, 另一手拇指或中、食二指沿前臂橈側線, 從腕關節至肘關節成一直線推摩l-2分鐘。

(4)按揉足三裡。 醫者一手扶住小腿部, 另一手拇指羅紋面置於足三裡穴, 作旋轉按摩1分鐘。

2、病兒俯臥位

捏脊法:同嬰幼兒泄瀉捏脊法。

小兒最多疳疾, 皆因飲食不節所致。 然疳有各髒不同, 宜審明症候, 對症治之, 自然見效。

1、小兒心臟受疳, 小便不痛, 口幹、舌爛, 牙臭。 方用羊肝散∶穀精草五錢, 黃連胡黃連二錢, 銀柴胡二錢,

地骨皮五錢, 蘆薈三分, 甘草三分, 共研細末, 每用羊肝一具, 竹刀剖縫, 入藥末五分以線縛固, 砂罐內蒸熟, 隨時服, 連服七日, 見效。

2、肺臟受疳, 龜胸、咳嗽、發熱、夜啼。 方用二冬膏∶天冬、麥冬、苦楝皮、桑白皮、橘紅、生地各三錢, 河水十碗, 蒸至一碗, 濾去渣, 再用白蜜八兩, 共熬成膏, 再用山藥一兩為末, 攪勻。 每服一二匙, 日三次, 服完即愈。

3、脾臟受疳, 夜出盜汗, 泄瀉口幹。 方用白術湯∶白術、茯苓白茯苓、澤瀉各二錢, 胡黃連、陳皮各一錢, 神曲(炒黃)、山楂各五錢, 共為末, 每日清米湯調下一錢, 極效。

4、肝臟受疳、積熱眇目, 名盲蒙眼。 方用雞肝散∶夜明砂一錢(水飛淨), 明雄黃、威靈仙、穀精草、蛤粉各一錢, 共為末, 用雞肝一具, 入藥五分, 砂鍋內煮服, 連服七次即愈。

5、腎臟受疳, 肌體瘦極, 遍身瘡疥, 或作寒熱, 頭熱腳冷, 或齒根宣, 甚則牙根潰脫, 名為走馬牙疳。 方分外吹、內服, 人中白二兩, 粉兒茶一兩, 黃柏、薄荷、青黛各淨末一錢, 冰片五分, 共研極細末, 先用溫水漱口, 然後以藥吹牙根, 日吹六七次。 吹藥後涎從外流為吉, 涎毒內收為凶。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