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於急性腎炎的認識與治療, 重在辨證施治, 而且也十分強調飲食宜忌。
專家指出, 急性腎炎起病急, 變化快、多以水腫和血尿為主要表現, 中醫將之歸入“水腫”、“尿血”等病中。
急性腎炎水腫期、中醫認為是由於風熱、風寒之邪入侵, 肺衛失和, 肺氣失宣, 水道失調, 不能通調水道以輸膀胱, 導致水邪泛溢, 諸症而起, 故又稱之為“風水”, 或由於瘡毒內侵或濕熱內生, 脾失健運, 水濕不得運化, 留而泛溢於肌膚。 總之, 此時多為病之初期, 證候屬實, 多為陽水, 治療以利水消腫, 瀉其邪實為原則。 水腫消退之後, 根據病人素質不同,
風水氾濫型急性腎炎
表現為水腫先起於顏面而後逐漸發展為四肢、全身水腫, 多伴有表證。 以風寒為主者, 可伴有惡寒發熱而無汗, 全身疼痛, 咳嗽痰白, 口不渴而尿少, 舌質淡紅苔薄白, 脈浮緊, 宜用疏散風寒, 宣肺利水方法, 可選用越婢加術湯治療。
濕熱內蘊型急性腎炎
此型多發於麻疹、瘡瘍、扁桃體化膿之後, 邪毒內侵, 濕熱夾毒內蘊, 表現為水腫, 發熱, 尿少而赤, 食少納呆, 脘腹脹悶, 大便不爽, 舌紅苔黃膩, 脈濡滑而數, 宜用清熱解毒、化濕利水方法,
急性腎炎水腫消退後僅有蛋白尿、血尿者, 一般有以下幾種證型:
陰虛濕熱型, 此型表現多以血尿為主, 表現為水腫退後, 腰酸乏力, 心煩低熱, 面色潮紅, 時有盜汗, 尿色多赤, 舌紅而瘦, 脈細且數, 宜用養陰清熱化濕的方法, 可用豬苓東加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