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挫折教育有助寶寶健康成長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順順利利的生活, 其實適當的挫折對於學齡前兒童的成長是有必要的。 但是, 在進行挫折教育時要注意適當, 避免適得其反。

挫折教育有助孩子成長

長期在順境中長大的孩子, 自我評價相對較高, 容易在受挫後因為自尊體系受到衝擊而產生兩種極端反應:一種是可能會從高度自信的狀態, 進入自我否定的狀態, 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在自己身上, 我們稱為“內歸因”, 在情緒上可能表現焦慮、抑鬱、悲傷、委屈等反應;第二種是孩子因為一直在鮮花與掌聲中長大, 自我感覺良好,

當出現挫折與失敗時, 往往歸結到外部環境, 我們稱為“外歸因”, 這時他們可能無法接受他人的指責, 產生不滿、憤怒、怨恨的情緒, 甚至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 例如攻擊老師、家長或同學。 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適當地讓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 有助於以後的人生路。

為了可以進行正確適當的挫折教育, 家長要注意以下幾點。

挫折教育的原則

正確評價孩子。 不要隨便誇孩子“聰明”、“漂亮”這類孩子自己也無法掌控的詞語。 告訴孩子, 什麼是勇敢, 並用勇敢肯定他努力的行為。 勇敢是個非常好的詞語, 為孩子正確解讀什麼是勇敢:你敢吃媽媽給你的漂亮蛋糕, 那不叫勇敢, 因為你本來就喜歡做這件事;勇敢是害怕失敗、不敢做還能去做。

平時孩子有細小的克服都要及時肯定他是個勇敢的人。 也可以評價孩子堅持、努力等孩子自己可以掌控的詞語。 如果誇聰明, 孩子一旦遭遇失敗, 就不知道怎麼讓自己聰明了。

不輕易代勞。 當孩子做一件事沒有成功的時候, 家長們不能輕易代勞。 例如, 一個2歲的孩子撿不到正在滾動的球, 有些家長看到寶寶不高興了, 就會上前一把抓起小球, 遞給他。 但我們經常會發現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會把你給的東西扔掉, 因為他要的是自己能撿起來。 其實你撿起來給他並不能讓他馬上轉變情緒, 反而讓他受挫。 如果此時你還辯解說:寶寶撿不到, 媽媽幫寶寶撿。 那麼時間久了, 他就失去了在困難面前堅持的能力,

下次他遇到問題就會習慣性地說, 寶寶不會, 媽媽幫寶寶做。

不要因為他鬧情緒而訓斥, 把關注點放在事情上。 當孩子做不好一件事在那裡哭鬧, 有的家長因為愛子心切, 錯誤地急忙上前動手幫忙;也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為一點小事做不好哭鬧就很惱火, 覺得孩子胡鬧, 甚至覺得孩子沒出息。 這時候一般家長就會大聲訓斥:你看看你, 就這麼點事, 有什麼好哭的!家長總是針對情緒進行指責, 沒有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久而久之, 負面評價進入孩子的自我評價裡, 遇到問題就會認定自己沒能力處理, 總是想辦法回避。

不要拿自己孩子跟別人比。 孩子天生會對自己感覺良好, 不會拿別人的優秀給自己壓力, 挫折感主要來自於想把事情做成的願望實現不了的過程,

一旦最後做成了, 孩子會馬上開心起來。 而當孩子的無意行為經過家長的有意比較, 結果孩子都學會了關注結果。 被誇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應該比別人強, 遇到別人比自己做得好的時候就接受不了。 而孩子做得不如別人好, 就會覺得自己做這件事不如別人, 從而喪失了做事本身的樂趣。 要教會孩子跟自己過去比, 告訴孩子現在好不代表以後好, 因為每個人學習的時間長短不同, 愛好不同。

鼓勵孩子做事有始有終。 無論我們如何尊重孩子的感受, 仍然會有數不清的時候不得不阻止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或讓他去做不願意做的事。 對於必要的強迫事件, 也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好時機。

例如畫畫, 孩子可以不喜歡畫畫、不學習畫畫, 但是當孩子開始畫了, 那麼就應該把一幅畫畫完。 如果孩子畫了一半覺得沒興趣繼續了, 家長要告訴孩子, 需要畫完它。 這裡的強迫不是硬生生地把孩子拉回來讓他畫, 而是需要我們給孩子引導, 例如告訴孩子, 沒畫完的畫就像沒吃飽的孩子會哭泣, 調動孩子的責任心去堅持。 有責任心的孩子更懂得堅持。

雖然, 挫折教育有好處, 家長也要注意方法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