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新生兒敗血症的7個特徵 黃疸不退警惕新生兒敗血症

新生兒敗血症是新生兒期重要的疾病, 早產兒發病較多見。 早期由於表現不明顯不易被家長察覺, 很容易延誤治療, 引起一些嚴重的合併症, 威脅患兒的生命。 因此, 家長要細心照顧新生兒, 一旦發現異常情況要及時帶孩子就診。

新生兒敗血症的症狀有哪些

特徵之一:吃奶減少吸吮無力。 表現為新生兒吃奶明顯減少, 似乎不知饑餓, 吮乳時間短且無力, 吃奶時易嗆奶。

特徵之二:哭聲低微如“貓叫”。 敗血症的寶寶常不哭鬧, 或只哭幾聲就不哭了, 而且哭聲低微。

特徵之三:體溫不升, 手足發涼。 新生兒患敗血症時,

不是體溫高, 而是體溫低, 測體溫時在35.5℃以下, 寶寶手足發冷。

特徵之四:全身軟弱四肢少動。 新生兒屈肌張力高, 四肢屈曲, 或不停地活動, 小手會緊緊抓住你的手指;而敗血症的寶寶四肢及全身軟弱, 你拉他的上肢, 也無明顯的屈曲反應, 你鬆手, 他的上肢會自然墜落下來, 手也不會抓緊你的手指, 而且四肢很少活動。

特徵之五:反應低下、昏昏欲睡。 正常新生兒在受到刺激時可做出適當反應, 如驚醒、注視、微笑等;而敗血症的寶寶則表現為反應能力低下, 精神萎靡或昏昏欲睡。

特徵之六:黃疸不退或退而複現。 正常生理性黃疸應該逐步消退, 新生兒敗血症時生理性黃疸持續不消退, 反而加劇, 或黃疸消退後又出現黃疸。

特徵之七:體重不增。 正常新生兒出生後有生理性體重下降, 但下降的時間在生後3~4天最明顯, 下降的幅度不超過出生體重的10%, 以後逐漸恢復, 在生後7~10天恢復到出生體重, 以後寶寶每天體重增加約50克, 滿月時體重增長在750克以上。 而敗血症的新生兒, 生理性體重下降超過正常範圍, 在體重增長期體重不增加。

新生兒敗血症的常見治療方法

抗感染治療:新生兒敗血症越早抗感染治療越好, 通常使用兩種以上的抗生素進行抗感染。 以後再根據病情, 血培養結果, 藥敏試驗作調整。 臨床常用青黴素族和氨基糖甙類(早產兒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 靜脈用藥, 療程1-2周。

一般療法:即對症處理, 注意保暖, 糾正缺氧,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局部病灶的處理等。

支持治療:可採用少量多次輸新鮮血液或血漿, 以部分或全部彌補患兒免疫功能低下、中性粒細胞殺菌吞噬能力弱及缺乏正常調理素的作用。

免疫療法:適用於病情嚴重、白細胞減少的患兒。 可採用輸中性粒細胞或交換輸血、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提高igg水準、或輸入纖粘連蛋白, 加強單核吞噬細胞對細菌免疫複合物及損傷組織碎片的清除, 增強粒細胞在炎症部位的活力。

(1)免疫球蛋白治療 早產兒因免疫球蛋白水準低, 生後極易發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而致嚴重感染, 敗血症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均較成熟新生兒為高, 足月兒雖無明顯的低免疫球蛋白血症, 但也可因母體產生的免疫球蛋白缺乏某些特異性抗體如大腸桿菌、沙門菌抗體而不能控制這類感染。

靜脈用丙種球蛋白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和特異型抗體, 因此可用於敗血症的輔助治療。 國內外資料推薦劑量:每次0.2~0.5g/kg每週1次共用4周。

(2)白細胞的輸入 重症敗血症患兒, 若血中中性粒細胞數降低而骨髓儲備白細胞又不能補充粒細胞的缺乏時, 輸入從正常成人血液中分離出來的多形核白細胞, 可增強白細胞對病菌的吞噬功能和殺菌活性, 從而降低病死率。

(3)交換輸血 重症敗血症患兒可通過換血除去血液中的細菌、毒素和酸性代謝產物;清除異常血凝物質, 糾正異常血凝過程, 供給大量新生兒所缺乏的抗體、補體以及吞噬細胞等, 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交換輸血主張用新鮮全血, 換血量為160ml/kg, 但要注意換血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如電解質平衡紊亂、感染、移植性抗宿主反應等。 換血療法適應於經抗感生素治療無效的重症新生兒敗血症。

對症治療:發生休克的患兒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多巴胺等;合併dic者可應用肝素;有心功能不全時應用地高辛;有高膽紅素血症時及時光療或換血。

治療併發症: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治療肺炎、腦膜炎、深部膿腫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