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新生兒敗血症有哪些表現 新生兒敗血症該如何治療

新生兒敗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是病原體侵入新生兒血液並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應。 常見病原體為細菌, 但也可為黴菌、病毒或原蟲等其他病原體。

在目前來說, 新生兒敗血症是新生兒期的重要疾病, 其發生率占活產兒的1‰-10‰, 出生體重較輕, 發病率越高, 極低出生體重兒可達164‰。 病死率13‰-50‰。 本病早期診斷困難, 易誤診。 處理不及時, 可導致敗血症休克(septicshock)和多器官功能不全(multiple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新生兒敗血症有哪些表現

一新生兒敗血症的臨床表現在早期以非特異性症狀為主, 包括精神不好、反應不佳、哭聲減弱無調以及奶欲減退等。

在疾病進展時的主要表現為:

1、體溫改變 多數足月兒表現為發熱;而早產兒與未成熟兒則主要表現為體溫不升, 少數新生兒可出現體溫不穩定。

2、黃疸 表現黃疸過重、消退延遲或在消退後再出現, 以及黃疸原因無法解釋。

3、肝脾腫大 由於炎症反應與臟器的受累而先後出現。

4、激惹與四肢肌張力改變 部分新生兒可出現興奮-激惹症狀, 也有部分早產兒可表現四肢肌張力減退。

二、臨床表現

1、呼吸窘迫 為最常見, 在敗血症嬰兒中占90%, 嚴重程度可有不同:如輕微的呼吸急促, 鼻掮呼吸三凹征、對氧的需要增加, 呼吸暫停、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呼吸衰竭需要人工通氣。

新生兒敗血症該如何治療

1、病因治療:及時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是治療的關鍵。

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選用有殺菌作用的抗生素。 如G+菌選用青黴素類, 產酶菌株選用新青黴素類或第一代頭孢菌素、林可黴素等;G-菌選用氨苄青黴素、核糖黴素或第2、3代頭孢菌素。 在病菌不明確時可選用抗菌譜較寬的藥物。 重症感染可聯合用藥, 但應注意由此引起的菌群紊亂及二重感染。 為儘快達到有效血藥濃度應採用靜脈途徑給藥。 療程視血培養結果、療效、有無並症而異, 一般7-14天, 有併發症者應治療3周以上。

2、及病灶清除:局部有臍炎、皮膚化膿灶、口腔粘膜潰爛等應作相應處理, 切斷感染源。

3、免疫治療:可直接補充新生兒血中的各種免疫因數及抗體, 增強免疫功能, 促進疾病恢復。 方法包括多次小量輸入新鮮全血或血漿,

換血療法, 粒細胞輸注, 以及免疫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治療等。

4、支持療法:臥床休息, 加強營養, 補充適量維生素, 保證熱卡供應。 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必要時給予輸血、血漿、白蛋白和丙種球蛋白。 高熱時可給予物理降溫。

5、對症治療:採用物理方法使患兒保持正常體溫。 發紺時可吸氧。 有迴圈障礙者應補充血容量並用血管活性藥物。 煩躁、驚厥可用鎮靜止驚藥。 有腦水腫時應用脫水劑。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