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並非越白越好
與自己的膚色相宜的牙色才是自然、協調的美
人們對於牙齒的要求不再僅停留於“無痛”、“能咬”, 而是“功能與美觀”並重。 因此, 想利用春節長假的機會, 給牙齒美白的人多起來了。
為此, 專家提醒, 對牙齒的美白要有正確的認識。 正如膚色有個體差異, 每個人的牙齒亮白度也有不同。 這正是牙科醫生為病人假牙選色時, 專門有一個比色系列, 因人而異的原因。 奉勸大家不要一味追求“白”, 要走出“越白越好”的誤區。 與自己的膚色相宜的牙色才是自然、協調的美。
其實, 要保持牙齒的長期潔淨、美白,
但是對於內源性的著色牙, 以上方法就無能為力了。
總之, 在健康的前提下追求牙齒美白, 這才是我們崇尚的理念。
牙齒保健小常識
正常牙色牙冠的表面覆蓋著一層琺瑯質, 醫學術語叫牙釉質, 正常厚度約2-2.5毫米。 下方是牙本質, 顏色呈黃色或淡黃色。 一般來說, 鈣化程度越高, 釉質越透明, 下方的黃色更易透過而顯色, 故正常健康的牙冠一般呈淡黃、半透明的象牙色。 即便同一顆恒牙, 隨著年齡的增長, 牙色也逐漸變黃, 所以年輕人的牙齒又比老年人顯白。
異常牙色的形成原因牙齒著色分外源性和內源性。 前者可以是由於常吃含有色素的食物或藥物, 如茶、咖啡、中藥等, 色素沉積在牙面上, 或者由於經常吸煙, 煙斑掩蓋了原有的牙體色澤而黯然無光。 內源性著色則是在牙齒發育期間受到藥物、微量元素或全身狀況的影響, 如四環素牙、氟斑牙等。 如果你的門牙明顯灰黑、黯淡, 可以回憶一下是否有過磕碰、外傷。 另外, 牙神經被處理過的牙, 由於血供的改變, 也會引起牙色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