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重新開啟閱讀之路

在我所任職的那所大學的圖書館裡, 實體印刷的新書越來越難借到。 而且, 據出版公司說, 在購買我剛出版的那本教科書的學生中, 有90%的人選擇了背著一本4英磅重的紙質書到處跑, 而不是買輕便的電子版。

這兩件事傳達給我們的資訊是一樣的。 為什麼學生會選擇貴而笨重的紙質版呢?圖書館的人是不是忽略了紙質印刷品的一些重要特點, 而這些特點是電子書所沒有的?

確實有研究表明, 和從螢幕上讀到的資訊相比, 從紙上讀到的資訊能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這樣的結論與我們平時主觀感受的閱讀經歷相符,

但客觀地來分析, 這還是挺讓人疑惑不解的。 這是因為, 我們習慣於把閱讀——或者更廣泛地說, 資訊的處理——比喻為攝入食物。 我們會說, 如饑似渴地看小說, 消化一篇報導, 或者吸收資訊。 如果我們攝取的是同一個東西, 為什麼印刷版和電子版帶來的結果差別會這麼大呢?

要想在比較流行的用“食物”做比喻的範疇內來思考這些不同的閱讀結果, 唯一行得通的想法是, 紙上得來的東西消化得更為徹底完全。 從直覺上解釋, 我們可以說視覺上的疲勞和在螢幕上定位文本所消耗的精力影響了我們處理資訊。 或者說, 在看螢幕的過程中, 我們養成了一些淺陋的心理習慣, 從而在攝入資訊的時候不能靜下心來咀嚼——這是一件經常讓現代人憂慮的事。

不管怎麼說, 道理都是一樣的:我們沒能吸收文本內有營養價值的資訊, 而是把它當成廢物排了出去。

但在現實中, 這種“閱讀即消化”的比喻是很有問題的。 認知學研究表明, 在不同環境下, 我們的閱讀方式截然不同, 而文本在這些不同類型的心理活動中起著推動作用。 在閱讀時, 我們會根據文本勾勒出鮮明的視覺印象, 羅列論據以辯駁作者的主要觀點, 思索人物的動機, 把文本和我們自身的經歷相聯繫, 形成自己的觀點, 欣賞到文本在感官上和美學上的價值, 諸如此類。 我們並不是每次讀書都要把上面這些事統統做一遍, 所以不管讀得好不好, “閱讀”並不僅僅指某一種活動。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 由於人們內心有不同的認知目標, 相同的一段資訊能觸發大不相同的想法。 讀者能在引導下創造出生動的意象, 或者層層深入進行推理, 這些都能讓他們更好地記住所讀之物。 當讀者被要求對讀到的人物給出個印象時, 他們能更有條理地組織起文本中的資訊, 事後也能回憶起更多。 而如果帶著記憶文本的目的去讀, 他們就做不到這麼好了。

認知目標也可能被讀者從來沒意識到的暗示所觸發。 因此, 正如人們可以在引導下對讀到的人物形成印象, 他們也可以被促使無意地去追求這個目標。 在一組實驗中, 研究者要求人們整理含有“評價”、“判斷”和“性格”這些詞彙的句子, 然後閱讀關於某個人物的選段。

在另一組實驗中, 實驗者讓這些詞彙極快地閃現在參與者的眼前, 然後再讓他們閱讀。 在兩項實驗中, 僅僅掃視與評價人物這個目標有關的詞彙跟直接表明要他們評價人物對讀者形成了同樣大的影響。

事實上, 我們周圍可能有各種各樣微妙的暗示, 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認知目標。 在一項研究中, 看到快速閃過眼前的蘋果商標的參與者跟看到IBM商標的參與者相比在創造性測試中表現得更好。 另一項研究表明, 當人們在讀以較難閱讀的字體寫出的字體時, 他們會對觀點進行更為細緻的評估, 而同樣的資訊如果以容易閱讀的字體給出他們就不會這樣——這說明, 當我們感覺到一段資訊難以處理時,

就會自動帶出更為仔細的認知運行方式。

將認知目標和其觸發源放在一起研究, 我們就能深入瞭解為何以不同的裝訂版式或表達形式閱讀同樣的文本會對心理的影響相差甚遠。 一本精裝教科書——連同它四英鎊的重量——會對認知活動形成強有力的暗示, 這種暗示與刷推特消息或者翻閱一本平裝言情小說給人的暗示是完全不同的。 一本大而厚重的紙質書長久以來一直與課堂以及在那兒發生的思維活動聯繫在一起, 因而會激發人進入自我分析的心理狀態, 促使你審視自己的理解, 重讀段落以填補理解上的空白, 並且不斷檢查自己是否掌握了材料內容。

這項研究應該也能啟發出版商——特別是出版網路文學的——讓他們深刻地思考視覺呈現與設計項目如何推動讀者合理地評價文本。 比如,一本網路文學雜誌的頁面如果看起來像是從Buzzfeed上截下來的,那麼就可能會使讀者感到其乏味無趣,而這僅僅是因為在這種條件下它沒法引起讀者建立能夠正確品鑒其內容的思辨感性的目標。雜誌需要提示人們採取另一種閱讀方式,或許可以從長期以來被詩人所用的吸引讀者注意詩歌文本的方法中借得元素:拿掉干擾人的圖片,以一種新穎的方式稀疏地排列文本,並在周圍留出大片空白。

在理解了我們是怎樣閱讀的之後,我們應該放棄原先的想法,即認為文本的呈現方式就跟食物端上來時是否配上了香菜葉一樣無足輕重。其實,文本的包裝方式可能對我們的閱讀方法有著豐富而含蓄的暗示。

比如,一本網路文學雜誌的頁面如果看起來像是從Buzzfeed上截下來的,那麼就可能會使讀者感到其乏味無趣,而這僅僅是因為在這種條件下它沒法引起讀者建立能夠正確品鑒其內容的思辨感性的目標。雜誌需要提示人們採取另一種閱讀方式,或許可以從長期以來被詩人所用的吸引讀者注意詩歌文本的方法中借得元素:拿掉干擾人的圖片,以一種新穎的方式稀疏地排列文本,並在周圍留出大片空白。

在理解了我們是怎樣閱讀的之後,我們應該放棄原先的想法,即認為文本的呈現方式就跟食物端上來時是否配上了香菜葉一樣無足輕重。其實,文本的包裝方式可能對我們的閱讀方法有著豐富而含蓄的暗示。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