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到了長牙期, 可能會伴隨出現各種症狀, 如果爸爸媽媽沒有事先瞭解, 可能會不知如何應對, 小編這就帶你一起來看看吧!
寶寶長乳牙的六個常見問題
1、愛咬手指或硬物
寶寶萌芽時愛“啃”東西, 是牙齒萌出刺激牙齦引起的。 家長無需禁止寶寶咬東西、啃手指。 可購買咬牙膠磨牙餅條回來讓小兒咬。 通過咀嚼硬度適中的咬牙膠或磨牙餅條, 既鍛煉咀咬的動作, 提高牙齒的堅固性, 又能減少幼兒出牙時的不舒服感覺。 但家長需要注意選擇品質好、易於小孩抓握的產品。 同時需要多關注孩子, 這個期間不要讓寶寶隨便拿東西往嘴裡放,
2、牙齦紅腫、發癢
牙齒萌出要穿破牙齦黏膜, 會對牙齦造成刺激, 出現牙齦紅腫、發癢的症狀, 但正常情況下不會很重, 等到牙齒都長出來後自然會消失。 不過, 家長在這段時間需要注意加強幼兒口腔清潔, 可用經煮沸過的棉紗布包裹食指伸入寶寶口內清潔, 特別是清除進食後留在口腔內的食物殘留物和牙齒周圍的牙齦組織。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晚上睡覺之前一定要徹底清潔口腔, 讓孩子保持口腔乾淨入睡。 隨著牙齒的陸續萌出, 可以用指套牙刷幫助刷牙。 如發現牙齦出血、口腔有臭味, 建議儘快到醫院就診。
3、口腔黏膜發炎
萌芽期並非一帆風順,
4、流口水
寶寶在萌芽期會流口水, 相信許多家長並不陌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翁志強解釋, 牙齒的萌出會刺激牙齦的神經末梢, 增加唾液的分泌。 尤其是在寶寶睡著後, 吞咽減慢,
5、發熱
寶寶出牙時會發燒, 一般是由於寶寶在啃咬東西時導致紅腫的牙齦磨破, 加上孩子的自身免疫力較弱, 這就容易出現口腔感染和消化道感染, 進而引起發熱。 如果是萌芽引起的發熱, 切勿掉以輕心, 要注意加強口腔衛生清潔並多喂寶寶喝水, 如果體溫在38°C以下, 不需要服退燒藥, 但超過38°C, 需要去醫院就診。
6、哭鬧、睡眠差、進食減少
乳牙萌出期, 最讓家長煩惱的就是寶寶因出牙的原因, 導致頻繁哭鬧、睡眠差,
寶寶長牙需補充7大營養
營養一:鈣。 鈣是組成牙齒的主要成分, 少了它, 小乳牙就會長不大。
推薦食物:蝦仁、骨頭、海帶、紫菜、魚鬆、蛋黃、牛奶和乳製品。
營養二:磷。 磷可以帶給寶寶堅不可摧的牙齒, 如果寶寶缺少磷, 會導致牙齒堅硬度差,
推薦食物:肉、魚、奶、豆類、穀類以及蔬菜。
營養三:氟。 咀嚼含氟豐富的食物就和用含氟牙膏刷牙一樣能防止細菌所產生的酸對牙齒的侵蝕, 從而增加乳牙的堅硬度, 不受腐蝕, 不易發生齲齒。
推薦食物:海魚。
營養四:蛋白質。 如果蛋白質攝入不足, 會造成牙齒排列不齊、牙齒萌出時間延遲及牙周組織病變等現象, 而且容易導致齲齒的發生。
推薦食物:各種動物性食物、牛奶及乳製品中所含的蛋白質屬優質蛋白質。 植物性食物中以豆類(尤其黃豆)所含的蛋白質量較多。
營養五:維生素A。 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小寶寶出牙延遲, 影響牙釉質細胞發育, 使牙齒的顏色變成白堊色。
推薦食物:魚肝油製劑、新鮮蔬菜。
營養六:維生素C。 缺乏維生素C可造成牙齒發育不良,牙骨萎縮,牙齦容易水腫“出血”。
推薦食物:新鮮的水果如桔子、柚子、獼猴桃、新鮮大棗。
營養七:維生素D。維生素D的作用是增加腸道內鈣、磷的吸收並促使鈣、磷在牙胚上沉積鈣化,一旦缺乏時就會出牙延遲,牙齒小且牙距間隙稀。
推薦食物:魚肝油製劑。
缺乏維生素C可造成牙齒發育不良,牙骨萎縮,牙齦容易水腫“出血”。推薦食物:新鮮的水果如桔子、柚子、獼猴桃、新鮮大棗。
營養七:維生素D。維生素D的作用是增加腸道內鈣、磷的吸收並促使鈣、磷在牙胚上沉積鈣化,一旦缺乏時就會出牙延遲,牙齒小且牙距間隙稀。
推薦食物:魚肝油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