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正常上班後, 很多人開始出現各種“借後綜合征”——失眠、腸胃不適、感冒、心情焦慮等接踵而來, 其中, 腸胃問題算是最大困擾。 營養師提醒, 要首先調養腸胃, 通過飲食讓身體儘快恢復狀態。
那麼節後究竟應該怎麼吃呢?
1.四個“一”。 即:一定量的主食(成年男性5兩以上, 成年女性4兩以上)、一袋牛奶(250毫升)、一個雞蛋、一斤蔬菜(以綠葉蔬菜為主)、一兩豆類製品、一個水果(約300~400克, 在兩餐之間食用)。
2.兩個“三”。 包括:3兩瘦肉和3勺油脂。 這些食物的攝入是必需的, 但應避免油炸食物、肥肉和動物內臟等。
3.應有規律地進行“定時、定點、定量”用餐,
節後飲食 不可一素到底
營養師建議, 節後幾天要減少精製米、面、糖果、甜糕點的攝入, 主食最好以穀類粗糧為主, 如玉米、燕麥、小米、豆類等, 同時調配深色或綠色蔬菜的比例, 多喝粥和湯, 這樣不僅能補充足夠的纖維素, 而且利於排毒, 讓紊亂的胃腸休息調整。
需要注意的是, 全“素”的做法同樣對胃腸道不利, 不僅難以達到“休整”目的, 甚至還會“雪上加霜”。
為了平衡節日期間過多攝入的油脂, 很多人在節後大量進食燕麥、玉米、芹菜、韭菜等粗纖維食品。 其實, 如果春節期間因大量進食油膩食物導致了胃腸不適, 那麼節後大量進食這些食品, 則會進一步加重胃腸不適。
其實,
果蔬+喝水 與輕度運動結合
節日飯菜油膩偏多, 大部分人難免會出現脂肪攝入過高現象。 利用兩三天時間, 減少精製米麵、糖果、甜點等攝入, 強迫自己多喝茶水, 可加快胃腸道新陳代謝, 減輕大量肉類食物和酒對肝臟的危害。
想調整節日失衡的消化功能, 餐後一至兩小時後食用水果是不錯的方法;此外, 銀花、菊花, 加點蜜棗煲水喝, 不但香甜可口, 還能平衡消化功能。
對於節日之後的腸胃滯脹, 可適當多吃水果、粗糧、綠色蔬菜和健胃消食片或山楂片,
我們應該糾正節後飲食養胃的兩大誤區:
誤區1:節後應大量進食燕麥、玉米、芹菜、韭菜等, 以平衡節日期間過多攝入的油脂。
如果春節期間因大量進食油膩食物導致胃腸不適, 那麼, 節後大量進食燕麥、玉米、芹菜、韭菜等, 則會進一步加重胃腸不適。 因為這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 並且含有相當數量的不可溶性粗纖維, 一方面會延緩胃排空, 造成腹脹、早飽、噯氣、消化不良、食欲降低等症狀, 甚至還可能影響下一餐的進食, 使節日期間一直“過度勞累”的腸道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
誤區2:節後飲食“以素為主”。
“以素為主”的膳食會造成新一輪營養失衡, 特別是動物食品裡富含的B族維生素、部分微量元素、優質蛋白、必需脂肪酸等攝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