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二陳湯主治因痰濕內停所致之咳嗽痰多

二陳湯出自宋代陳師文所著《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系由唐代《千金方》溫膽湯蛻變而來, 方由半夏、橘紅、白茯苓、甘草組成, 即溫膽湯去竹茹、枳實、大棗。 方中半夏、橘紅以陳久者良, 故以“二陳”名之。 原書載其主治“痰飲為患, 或嘔吐噁心, 或頭眩心悸, 或中脘不快, 或發為寒熱, 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 本方既是治療痰濕的主要方劑, 又是調理中焦之聖劑, 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

中醫認為, 痰之本為濕, 濕聚而停留則為水, 濕不能氣化則為飲, 飲似痰而稀, 可因氣化不利而停滯, 濕受氣火之灼, 可被煎灼變稠而為痰。

所以前人說“稀者為飲, 稠者為痰, 水濕為其本也。 ”痰可隨氣升降, 無處不到, 變證百出, 如痰在肺則咳嗽, 在胃則嘔逆, 在頭則眩暈, 在心則悸怔, 在背則冷, 在脅則脹, 在四肢則肢節沉痛而類似痛風證, 等等。 >>>痰濕體質的主要表現

凡因痰引起的多種疾病, 用本方加減, 均有一定的效果。

二陳湯的組成及用法

1.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橘紅(陳皮)各五兩, 白茯苓三兩, 甘草(炙)一兩半。

2.用法

每服四錢, 用水一盞, 生薑七片, 烏梅一個, 同煎六分, 去滓熱服, 不拘時候。

3.功效

燥濕化痰, 理氣和中。

4.傳統應用

濕痰咳嗽, 痰多色白易咯, 胸膈痞悶, 噁心嘔吐, 肢體困倦, 或頭眩心悸, 舌苔白潤, 脈滑。

5.現代應用

急、慢性支氣管炎, 急、慢性胃炎, 梅尼埃病, 妊娠惡阻, 神經性嘔吐,

甲狀腺腫, 閉經, 神經衰弱, 精神分裂症, 癲癇等等。

6.加減運用

本方隨證加減, 廣泛應用於各種痰證, 《醫方集解》曾說:“治痰通用二陳”。 風痰加南星、白附片、竹瀝;寒痰加半夏、薑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濕痰加蒼術、白術;燥痰加瓜蔞、杏仁;食痰加山楂、神曲;老痰加枳實、海浮石、芒硝;氣痰加香附、枳殼;痰在皮裡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瀝。 亦可根據臨床不同症狀加減。 如咳聲重濁, 痰多氣喘因痰阻氣逆所為者, 加厚樸、杏仁;痰色轉黃時, 需以寒涼之品葶藶子易白芥子;陽虛陰盛, 濕從寒化, 脾失健運, 症見久咳氣喘, 胸脅滿悶加桂枝、白術;寒飲內停, 症見咳逆倚息不得臥, 咳嗽痰稀, 喜唾, 舌苔白滑, 脈弦遲, 加細辛、乾薑、五味子;若痰熱內鬱或膽虛痰熱上擾,

症見虛煩不眠、胸悶、咳嗽、口苦、驚悸、嘔涎等, 宜加竹茹、枳實;若痰飲留積不散, 胸膈痞塞, 胸脅脹滿, 喘急痰嗽, 涕唾黏稠, 頭目眩暈, 甚則發生痰厥, 舌苔黃膩, 脈滑, 宜加天南星、枳實;若因痰熱互結於肺出現咳嗽痰黃, 黏稠難咯, 舌質紅, 脈弦滑數等痰熱壅肺證時, 宜加人瓜萎、黃芩、天南星、枳實、杏仁等;若因肺腎陰虛或陰血不足, 脾濕生痰或水泛為痰, 痰帶鹹味, 咳嗽氣急, 喘逆多痰, 宜加當歸、熟地黃, 等等。 總之, 臨床應用, 當靈活掌握。

7.方解

本方為治一切痰濕之基礎方。 主治痰濕所致之咳嗽痰多、噁心嘔逆、脘腹脹滿、食欲不振、頭眩心悸、舌苔厚膩、脈滑等症。 痰濕之症, 多由脾肺功能失調所致。 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貯痰之器,

脾失健運, 則停濕生痰, 濕痰犯肺, 致令咳嗽痰多。 濕濁內盛, 阻礙清陽, 令胃氣失和, 而見頭眩心悸, 噁心嘔吐。 治宜燥濕化痰, 理氣和中為法。 方中以半夏為君藥, 其辛溫而燥之性, 燥濕化痰, 降逆和胃。 其用有三:一者辛燥而蠲濕痰;二者降逆以止嘔惡;三者散結以消痞滿。 痰之生, 因水濕之不運;液之聚, 因氣機之不順。 遂以陳皮為臣藥, 辛苦而溫, 燥濕祛痰, 並善理氣健脾, 使氣順痰消, 脾運得健, 痰濕得除。 其與半夏相配, 共祛濕痰, 調暢氣機, 使胃氣得和, 清陽得升, 眩悸得止。 濕痰之生, 多緣於中州失運, 故佐以茯苓健脾滲濕, 俾濕去脾旺, 痰無由生。 其與陳皮相伍, 則脾濕得化, 脾氣得暢, 運化有權, 共杜生痰之源, 而助君藥祛痰之功。 煎加生薑者,
以其降逆化飲, 既能制半夏之毒, 又能助半夏、陳皮行氣消痰, 和胃止嘔。 複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 其意有三:一者, 其性味酸澀“人肺則收”(錄自《本草綱目求真》卷2), 以斂肺氣, 與半夏、生薑為伍, 寓收於散, 相反相成, 使痰祛而正不傷, 邪氣去而正氣複;二者, 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 即李時珍所謂“湧痰”之功;三者, 烏梅亦“去痰”(陳藏器)、“止久嗽”(錄自《本草綱目》卷29)。 以甘草為使藥, 既助茯苓健脾和中, 使脾臟健運則濕化痰消, 又調和諸藥而兼潤肺。 藥僅4味, 配伍嚴謹, 標本兼顧, 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效, 為化濕祛痰的通用方劑。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