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與心臟病研究狀況今昔對比
2006年:據介紹,
領導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心血管研究組的華裔科學家劉宗正近日將發表一項突破性基因研究成果,
為治療心臟衰竭帶來突破。
其研究就小組經過4年研究發現,
人類體內3.5萬個基因中,
有2.6萬多個基因組成心血管系統,
其中更有200至250個基因與心衰竭疾病相關。
預料未來5年內,
將可正式將其運用於診斷治療上。
在2009年年結束的巴西第55屆基因大會上,
巴西南大河州心臟病研究院介紹了其利用基因療法治療心臟病的科研專案,
科研人員稱基因療法對治療心臟病是“可靠的”和“有效的”。
巴西南大河州心臟病研究院外科醫生雷納多·卡拉姆·卡利烏對記者說, 10名巴西心臟病患者經過給其心臟進行DNA注射, 心臟功能均有改善, 泵血更加有力。 在今後幾周內, 將結束對最初共計14人的一組患者的治療, 未來還打算擴大使用此療法的患者數量。
卡利烏介紹說, “目前我們處在實驗的第一和第二階段, 即評估心臟病基因療法對患者的改善率及安全性”。 治療效果將在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時進行進一步評估。
目前已有8名患者獲得良好治療效果, 生命均得到維繫, 只有一名患者由於糖尿病的原因而住院治療。 心臟泵血能力均得到改善, 心臟血液迴圈區域均有擴大, 患者在身體功能測試中的力量表現均有改善。
這一新療法的主要要素是DNA的一個片斷, 其中含有產生“構建血管內皮生長因數”VEGF-165的機制, 這是一種促進血管生長的因數, 在低氧條件下產生VEGF-165, 它可以消除局部缺血症狀及由於動脈、靜脈損傷而導致的血流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