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白領養生>正文

週末恐懼症莫逃避

“到了星期五, 還剩一下午!”大家都說週末好。 可是, 有些人卻高高舉起反對牌。

他們就像患上了定期發作的疾病, 一到週末, 整個人就變得沒精打采, 頭昏腦漲。 在他們看來, 黑色的不是星期一, 而是每週離開辦公室的那兩天。

原來, 他們感染了正在城市裡悄悄蔓延的新型病毒——“週末恐懼症”。

“人家泡吧, 我泡辦公室”

一晃又是週五下午了。

看著身邊的同事們吃過午飯後就開始“蠢蠢欲動”, 方小可也沒太多心思在工作上。 她窩在自己的座位上幻想泡沫劇裡的場景——週末大家都有什麼精彩的安排呢?是和老朋友聚會,

拉男朋友逛街, 還是陪著可愛的孩子踏青郊遊?唉, 反正肯定不會有人和我一樣, 一個人躺在租來的房間裡, 傻傻地看著天花板發呆。

沒錯, 對於方小可來說, 週末是她最難熬的日子。

平日裡, 她的工作得心應手, 沒事就和同事們一起嘻嘻哈哈, 時針總是跑得飛快, 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 到了晚上, 習慣最後一個下班的她, 到家也就10點多鐘了, 洗洗涮涮之後, 就等著一覺醒來, 又是新的一天開始。

怕就怕週末。 她方小可孤家寡人一個, 真想找個人陪陪, 又不好意思跟同事張嘴。 畢竟, 人家都有家有業, 都特別寶貝那點兒私人時間, 自己怎麼好意思佔用?

找其他人?說來容易。 同住一樓的都是除了睡覺幾乎不進家門的同類,

大半年了, 小可都不知道對門住的是男是女。 再不成, 難道真的去見網友啊?算了吧, 先不說她這只有二兩肉的身子骨, 根本不敢隨便冒險見人, 何況, 她也實在提不起這個興致——早就不是那種閑來無事還做夢的年紀了。

淪落到現在這個慘兮兮的地步, 方小可也挺後悔的。 大學畢業的時候, 自己怎麼就鬼迷心竅, 只為一個理想的工作, 就愣生生一個人跑到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留在學校所在的城市多好, 或者哪怕回老家也行啊——反正無論如何都不會像現在這樣, 除了辦公室的同事和樓下出租DVD的老闆娘之外, 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如今, 小可經常感慨“還是辦公室好啊”, 恨不得可以每天24小時賴下去。 這裡的確很不錯,

有永遠定在舒適的25℃的中央空調, 隨時打個電話就會送到的熱乎乎的外賣, 還有零零散散養在窗臺、書桌和走廊上的綠色植物。 所有這一切, 全都比她住的那個四面白牆的小房間更溫暖更有味道。

於是, 她習慣了把自己的那塊格子當做“窩”, 有事沒事都趴在那裡, 甚至週末也是如此。 在她看來, 辦公室不僅是用來工作的, 還可以用來看書、發呆、寫日記。 用她自己的話說, 這叫“泡辦公室”, 是工作和私人生活的有機結合。

算算上一次離開這裡超過72小時, 已經是去年冬天的事情了。 那還是因為周圍的同事們的強烈抗議, 得了重感冒的她才不得不回家散播細菌。

有時, 方小可也會覺得自己現在的處境純屬活該, 剛好應了當初被她遺留在那個城市的男友的一句話。

她還記得, 當時, 那個絕望的男孩最後說:“小可, 現在你為了事業毫不猶豫拋開的東西, 總有一天, 你會懷念它們的!”

“借我一個理由不用回家”

週五下午4點半, 老闆臨時宣佈有任務要突擊。 老李和新人小於同時高聲應答, 願意週末來公司加班。 於是, 第二天, 兩個勞動模範一起奮鬥在辦公桌前。

說實話, 老李有點兒想不通——這小於年紀輕輕一個人, 家裡沒有整天嘮叨不停的老婆, 也不用接待上門告狀的老師, 幹嗎大週末不給自己放個假, 跑到這裡賣苦力?

想想自己當初光棍一條時的好日子, 老李終於忍不住開腔了:“小子, 就咱們公司這點兒加班費, 至於這麼賣命嗎?!還不趁著不用養兒子, 抓緊時間讓自己好好玩玩?不然,

等你將來有了老婆孩子, 再來加班也不遲啊!”

“咳, 您知道什麼呀?”小於轉過身來, 一臉的享樂主義, “現在, 不管誰給我一個不用回家的理由, 我都得三拜九叩, 感恩戴德。 更何況是‘加班’這麼名正言順的好事呢!”老李不知道, 讓小於搶著加班的理由, 也是老婆孩子——只不過他是因為到現在還沒有老婆孩子。

要說起談戀愛這件事, 小於就煩得要命。 他一直想不明白, 他爸媽的大腦到底是什麼材料做的, 思維方式怎麼就這麼奇怪?當初上學的時候, 小於的父母總擔心影響寶貝兒子的學業, 堅決不允許他談戀愛。 害得小於每次給女朋友打電話, 都要跑到街上打公用, 要不就得厚著臉皮借哥們兒的手機自己充值使。

可等到畢業了,工作了,校園戀愛over了,小於自己想好好過過單身生活的時候,不知道怎麼了,一夜之間,給他找個女朋友又升級成為他們全家的頭等大事。聽著爸媽一天到晚的念叨——單身的好女孩越來越少了,還不趕緊找一個定下來,也讓我們老兩口在家享享帶孫子的福氣——小於只好一下班到家就往電腦前跑,掛上耳機裝聽不見。

這陣子更是過分,他們甚至招呼也沒打一聲,直接安排他週末相親,這讓小於實在受不了。有幾次他差點兒就要喊出聲——我又不是裝著“off/on”開關的機器人,難道能一個按鈕按下去,前一秒鐘還與感情絕緣,下一刻鐘就能熱情澎湃不顧死活地跳入甜蜜漩渦?

但是,煩歸煩,厭歸厭。現實中,小於還是不敢跟親愛的老爸老媽發生任何正面衝突,最多就是吃相親飯時故意撿最便宜的菜點。所以,這些日子,一到星期五,他就像暑假即將結束的中學生,抑鬱得不得了。這次好不容易有個加班的機會,他能不緊緊抓牢,讓自己放個假嗎?

幸好還有工作給了我們這麼好的藉口

不願過週末的人,身上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週末的日子不開心,儘管每個人的具體原因都不一樣。

其實,他們的問題誰都看得明白——不過是“逃”到“工作”這個光明正大的藉口之中,才好繼續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除了方小可和小於,生活中愛用這個小把戲的人還真不少:有人因為對配偶失望至極,就用每天加班來避免爭吵的發生;還有人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中,自己申請單位的進修計畫,實際上還是不願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

所以說,幸好還有工作啊,不然我們只能勇敢面對了!如今,職業第一,生活第二已經成為城市生活的潛規則,每當我們用“工作”取代生活中的其他事項時,自己都會首先感到理直氣壯、底氣十足。其實,這種邏輯其實早在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構建在我們的頭腦之中了。

“只要你好好學習,其他的都不是問題。”現在剛剛進入工作的年輕人,沒有幾個不熟悉這句至理名言的。我們這一代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學習(本質上也就是那個階段的工作)無疑就是生命的核心意義。一好則百好,至於什麼興趣愛好、人際關係等瑣碎小事,則全都可以劃歸二線,不值得費心勞神。

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我們大家都染上了一種不太好的習慣——只把工作中的事情認真對待,而對其他問題都一概提不起重視,懶得花心思打理。如果老闆因為工作上的問題把誰罵了一頓,他會一連幾天吃不好飯,非得琢磨出個應對的辦法不可。但如果是因為生活中的小問題(其實不一定是“小”問題),比如孤單、無聊,或者與家人的關係緊張,很多人卻不認為是多大的一件事情,大不了蒙頭睡上一覺,第二天也就好了。

但事情沒解決,怎麼會變好呢?不過是第二天大家都要趕著上班,誰也沒空多想了。因此,對於有些人來說,職場就變成了一個可愛的地方。他們通過日漸熟練的職業技能,拼搏在辦公室的十幾個平方米之內,盡可能地從工作中獲取成就、肯定、認同、關注,乃至自信與自尊,希望可以補償他們在私人生活中缺失的那些東西。

無法實現內心的願望 更不敢直面“無法實現”的現實

真的有人喜歡跑到單位免費加班嗎?逃避之外,還有很多無奈吧!方小可渴望週末有人在身邊陪伴,小於希望可以安安靜靜地享受單身生活。他們對生活都有美好的願望,卻都感到對現實似乎無能為力。

這就是“週末恐懼症”患者的主要問題——他們並不是喜歡工作,而是除了工作之外什麼都做不好。他們可能是某個崗位上的業務精英,但在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上卻一直只是個業餘選手。所以,工作的時候大家在一起集體興奮,週末的閒暇時光如何度過反而成為難以作答的問題。

而每個人的問題成因各不相同。不管是方小可的性格和社交習慣,還是小於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都是日復一日積累下來的。所以,想要改變,真的需要花一點兒心力。但是,與職場中不同的是,我們在“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這件事上總是有些動力不足。因為除非你自己重視,根本沒有其他人逼著你使勁兒。或者說,即使有外界的壓力,比如老爸老媽的嘮叨和妻子孩子的抱怨,也決計不會像老闆或者客戶的意見那樣對我們有十足的推動力。

另一方面,很多人感到沒有辦法,也是因為他們缺乏解決自己問題的相應能力——比如擴大交友圈所需要的社交技巧,或者是與家人有效溝通的方式方法。遺憾的是,很多人願意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提高專業技能,或者研究投資理財上,卻想不起也同樣可以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而去專門用心學習和練習。

所以,很多人生活中的小問題就無限期地向後推遲,推遲,再推遲。大家只是覺得日子不是那麼如意、那麼理想,但也沒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也就一天一天得過且過吧。何況去問問那些閑著沒事就聚在一起吃飯、泡吧、喝酒、唱歌的人們,好像也並沒有好到哪裡,也就感到平衡,繼續裝看不見了。

還要一直逃避下去嗎?

心理學家指出,千萬不要一直對生活

可等到畢業了,工作了,校園戀愛over了,小於自己想好好過過單身生活的時候,不知道怎麼了,一夜之間,給他找個女朋友又升級成為他們全家的頭等大事。聽著爸媽一天到晚的念叨——單身的好女孩越來越少了,還不趕緊找一個定下來,也讓我們老兩口在家享享帶孫子的福氣——小於只好一下班到家就往電腦前跑,掛上耳機裝聽不見。

這陣子更是過分,他們甚至招呼也沒打一聲,直接安排他週末相親,這讓小於實在受不了。有幾次他差點兒就要喊出聲——我又不是裝著“off/on”開關的機器人,難道能一個按鈕按下去,前一秒鐘還與感情絕緣,下一刻鐘就能熱情澎湃不顧死活地跳入甜蜜漩渦?

但是,煩歸煩,厭歸厭。現實中,小於還是不敢跟親愛的老爸老媽發生任何正面衝突,最多就是吃相親飯時故意撿最便宜的菜點。所以,這些日子,一到星期五,他就像暑假即將結束的中學生,抑鬱得不得了。這次好不容易有個加班的機會,他能不緊緊抓牢,讓自己放個假嗎?

幸好還有工作給了我們這麼好的藉口

不願過週末的人,身上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週末的日子不開心,儘管每個人的具體原因都不一樣。

其實,他們的問題誰都看得明白——不過是“逃”到“工作”這個光明正大的藉口之中,才好繼續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除了方小可和小於,生活中愛用這個小把戲的人還真不少:有人因為對配偶失望至極,就用每天加班來避免爭吵的發生;還有人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中,自己申請單位的進修計畫,實際上還是不願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

所以說,幸好還有工作啊,不然我們只能勇敢面對了!如今,職業第一,生活第二已經成為城市生活的潛規則,每當我們用“工作”取代生活中的其他事項時,自己都會首先感到理直氣壯、底氣十足。其實,這種邏輯其實早在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構建在我們的頭腦之中了。

“只要你好好學習,其他的都不是問題。”現在剛剛進入工作的年輕人,沒有幾個不熟悉這句至理名言的。我們這一代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學習(本質上也就是那個階段的工作)無疑就是生命的核心意義。一好則百好,至於什麼興趣愛好、人際關係等瑣碎小事,則全都可以劃歸二線,不值得費心勞神。

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我們大家都染上了一種不太好的習慣——只把工作中的事情認真對待,而對其他問題都一概提不起重視,懶得花心思打理。如果老闆因為工作上的問題把誰罵了一頓,他會一連幾天吃不好飯,非得琢磨出個應對的辦法不可。但如果是因為生活中的小問題(其實不一定是“小”問題),比如孤單、無聊,或者與家人的關係緊張,很多人卻不認為是多大的一件事情,大不了蒙頭睡上一覺,第二天也就好了。

但事情沒解決,怎麼會變好呢?不過是第二天大家都要趕著上班,誰也沒空多想了。因此,對於有些人來說,職場就變成了一個可愛的地方。他們通過日漸熟練的職業技能,拼搏在辦公室的十幾個平方米之內,盡可能地從工作中獲取成就、肯定、認同、關注,乃至自信與自尊,希望可以補償他們在私人生活中缺失的那些東西。

無法實現內心的願望 更不敢直面“無法實現”的現實

真的有人喜歡跑到單位免費加班嗎?逃避之外,還有很多無奈吧!方小可渴望週末有人在身邊陪伴,小於希望可以安安靜靜地享受單身生活。他們對生活都有美好的願望,卻都感到對現實似乎無能為力。

這就是“週末恐懼症”患者的主要問題——他們並不是喜歡工作,而是除了工作之外什麼都做不好。他們可能是某個崗位上的業務精英,但在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上卻一直只是個業餘選手。所以,工作的時候大家在一起集體興奮,週末的閒暇時光如何度過反而成為難以作答的問題。

而每個人的問題成因各不相同。不管是方小可的性格和社交習慣,還是小於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都是日復一日積累下來的。所以,想要改變,真的需要花一點兒心力。但是,與職場中不同的是,我們在“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這件事上總是有些動力不足。因為除非你自己重視,根本沒有其他人逼著你使勁兒。或者說,即使有外界的壓力,比如老爸老媽的嘮叨和妻子孩子的抱怨,也決計不會像老闆或者客戶的意見那樣對我們有十足的推動力。

另一方面,很多人感到沒有辦法,也是因為他們缺乏解決自己問題的相應能力——比如擴大交友圈所需要的社交技巧,或者是與家人有效溝通的方式方法。遺憾的是,很多人願意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提高專業技能,或者研究投資理財上,卻想不起也同樣可以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而去專門用心學習和練習。

所以,很多人生活中的小問題就無限期地向後推遲,推遲,再推遲。大家只是覺得日子不是那麼如意、那麼理想,但也沒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也就一天一天得過且過吧。何況去問問那些閑著沒事就聚在一起吃飯、泡吧、喝酒、唱歌的人們,好像也並沒有好到哪裡,也就感到平衡,繼續裝看不見了。

還要一直逃避下去嗎?

心理學家指出,千萬不要一直對生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