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讓孩子告別小心眼

編者按:自己的孩子總是小心眼, 這讓家長很困惱。 如何讓兒童寬容待人呢?其實, 這與家長的教育有關。 從小就教育培養兒童學會寬容、大度是格外重要的事情。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 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很嚴重。 當爸爸媽媽疼愛、表揚別人時, 寶寶往往就會表現出不滿、哭鬧等行為, 這也是一種小孩子的嫉妒心裡吧。 這是一種渴望愛、渴望關懷的舉動, 寶寶需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尋求安全感。 我從布奇系列書《媽媽是我的》中, 受益匪淺。 一起分享、探討如何正確排解寶寶的嫉妒。

《媽媽是我的》講的是布奇,

看到家裡來了個小表妹丫丫, 媽媽抱著丫丫給她講故事, 和她一起堆城堡, 讓她玩布奇的波波熊, 並且誇她聰明, 布奇的小小“嫉妒”心很快的被點燃了, 奪過丫丫手裡的波波熊, 並把她推倒了在地, 並委屈的說“波波熊是我, 媽媽是我的”, 然後跑了出去, 委屈地大哭, 認為媽媽不再愛他了。 一直到了太陽下山, 媽媽和丫丫找到了布奇, 媽媽告訴布奇“你永遠是媽媽的好寶貝”, 丫丫也拿了蛋糕給布奇吃。 布奇也很不好意思地把波波熊讓給了丫丫玩。

嫉妒是寶貝成長過程中一種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緒反應, 但是如果嫉妒的情緒長期發展下去不加以遏制, 它就可能成為寶貝人格的一部分, 影響寶貝的成長, 並影響他的身心健康,

讓寶貝將來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因此, 如果寶貝的嫉妒情緒過強, 媽咪就有必要對寶貝進行正確的引導, 幫助寶貝克服他的嫉妒情緒, 或者以適當的方式來發洩他的嫉妒情緒。

説明寶寶認識自己的情緒並進而調節情緒, 是家長幫助2-3歲寶寶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要想真正幫助寶寶, 要從理解寶寶開始。 寶寶大概從1歲左右就會開始有這種嫉妒的情感, 到2、3歲時會變得比較明顯。 因為這個年齡的寶寶是自我中心的, 處於認識自己的過程中。 他通過把自己和其他人做比較來認識自己、給自己“定位”。

因此, 爸爸媽媽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危及”到寶寶的“中心”地位時, 寶寶的內心中就會產生極大困擾, 引發種種不安、煩惱、痛苦的“嫉妒”心理,

表現為憤怒、哭泣、悶悶不樂的情緒, 甚至會情緒失控產生對抗、爭鬥或侵略性的“武力”行為。

您瞭解了寶寶嫉妒的原因, 就會尊重寶寶的情緒及行為表現。 這一點對您的寶寶很重要, 否則會產生進一步的“心理困擾”, 同時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更多關注寶寶內心的需求, 在寶寶有情緒時不要斥責, 也不應該回避, 用智慧給予寶寶更多的關愛和耐心, 從平息他的嫉妒心開始, 引導他們健康地把握自己的情緒和欲望。

讓孩子告別“小心眼”

方法1:“檸檬”訓練

在這個活動中, 老師會給每個孩子發一個檸檬, 然後要求孩子們瞭解它, 孩子們可以在地上滾檸檬, 也可以品嘗或是聞其氣味。 然後把檸檬集中放在一個籃子裡,

讓孩子們找出自己剛才玩的那個。

雖然有些檸檬髒了, 弄癟了, 還有些上面有牙印, 孩子們還是會認為自己的那個是最好的。

提示:把檸檬皮剝掉, 再讓孩子找出自己的那個檸檬, 這時孩子便無法辨認了。 這個活動能讓孩子認識到, 雖然人的外表存在差異, 但內心都是一樣的。

方法2:分析特徵

説明孩子認識自己與其他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 例如別的小朋友可能比他矮、稍稍有些胖、戴眼鏡、不擅長踢足球等, 然後將這些特徵進行比較。

提示:告訴孩子一個事實,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特徵。 有些人會因為看到別人與自己的差別就認定別人比自己低一等, 但事實並非如此, 也不應該這樣認為。

方法3:實例講解

父母可以通過發生在社區中的一件事,

或是電影中描述的某個場景作為教育契機, 與孩子討論缺乏寬容行為的危害。

提示:可以在旅遊途中, 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和展覽館, 或是和孩子一起欣賞路邊特色建築的圓角屋頂或彩色玻璃, 與各種類型的人建立社會交往。

當孩子遭遇偏見

1、確保孩子的安全不受威脅, 並強化孩子的意識, 讓他知道發生這樣的事是錯誤的, 會得到糾正;

2、培養孩子對今後可能發生的任何事情做好心理準備, 教他學會一些措辭, 例如“以後別這麼叫我, 這不是我的名字”等。

當孩子中傷別人

1、立即上前制止, 告訴孩子, 父母不能容忍這種行為, 並會嚴肅地對待這件事;

2、幫助孩子分析這種偏見或成見為什麼是錯誤的, 並説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

3、在生活中各個方面都要為孩子樹立榜樣。

總結:做為家長就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寬容大度的待人,當孩子欺負或者中傷別人的時候要立即的阻止。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並説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

3、在生活中各個方面都要為孩子樹立榜樣。

總結:做為家長就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寬容大度的待人,當孩子欺負或者中傷別人的時候要立即的阻止。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