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業績不用多說, 令人惋惜的倒是, 不知怎麼搞的, 在不足一年的時間內, 在一些微不足道的意外中, 竟然接踵而來發生兩次斷骨!
一次, 只是在日常工作的漫步中, 突然腳下一閃失, 腳踝子往外一扭, 疼痛不已, 但仍能一跛一拐地堅持走路, 並未以為意。 翌日, 腳面又紅又腫, 在X光照片一看, 楹骨骨折。 楹骨即腳掌中的骨骼, 並排五塊, 照片中顯示最外側的第五楹骨斷裂了。
難道真是禍不單行? 3個月後, 也是在日常徒步中, 他腳下一滑, 身體後倒, 右手著地一撐, 又發生了前臂橈、尺骨聯合骨折和脫位。
有人說, 李教授“流年不利”;有人說, 偶然事件不足為怪。 當然, “流年不利”之說委實荒謬, 不必置評;“偶然事件”有其合理之處。 深入瞭解之後, 便會發現“偶然”早已孕育在“必然”之中, 從中尋找各種誘因, 對李教授本人以及普羅大眾才可能吸取“舉一反三”、“亡羊補牢”之益, 才能減少以後的眾多“偶然”。
李教授治學勤奮, 幾十年可以說是在書堆裡度過, 假若把每日24小時做100的基數的話, 25%是睡眠(可能更少一些), 60%用於案頭工作, 餘下的15%只是吃飯、上洗手間等一切生物機體所必需的“時間開支”了。
任何人隨著年齡的增長, 在40歲以後, 體內各種代謝活動, 包括內分泌功能, 日益變化, 特別是開始進入老年期後, 變化更快而且日趨顯著, 其中維生素D和鈣磷代謝的變化已開始被醫學界所重視。 老年性骨質疏鬆及其引起的併發症的防治亦已提到臨床研究的日程上。 李教授“小車不倒只管推”, 或者是他發生骨折“偶然事件”的另一重要因素。
此外, 或許生活用品的不善選擇, 又是李教授“偶然事件”的重要誘因。 第一次“扭斷”楹骨, 是由於穿著一雙後跟較高的硬底鞋, 堅硬的高鞋跟使雙腳與上身在活動過程中, 未能及時保持軀體平衡而歪倒, 此等事例, 在筆者的有限視野內已見兩名, 後果都是楹骨骨折。 李教授第二次右手腕的骨折, 則是穿著一雙平底軟膠鞋, 鞋底防滑印紋很淺, 再加之已穿日久, 他有節儉之美德, 捨不得更換, 因而一旦步履不慎, 便足下打滑而往後傾倒。 鑒於此, 年紀稍大的人, 因軀體平衡能力已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應付突然體位變化的反應能力明顯遲緩, 須慎於挑選柔軟、鞋跟低平、鞋底防滑凹凸花紋粗深的鞋,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