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 病人在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後會表現出特徵性的正常反應:開始一段時間表現為懷疑、否認或絕望, 通常持續2~5天。 病人可能會說“這肯定搞錯了”, “一定是把我的病理切片搞混了”, “治療有什麼用”。 第二階段的煩躁情緒會持續1—2周, 病人表現有焦慮、抑鬱情緒, 失眠、厭食和易怒, 注意力不集中, 日常活動能力削弱, 還表現為對疾病的憂慮, 對未來感到渺茫。
雖然這樣的憂慮是普遍的, 但這種痛苦的程度卻直接導致不同的治療效果。 據國內多家腫瘤醫院臨床調查表明, 同期癌症患者, 在接受同等治療的前提下,
心理障礙與兩大因素密切相關。 一是癌病惡性度;二是病人心理素質。 肺癌、肝癌、胰腺癌, 臨床治療僅是一個方面, 更重要的在於克服不良心理, 構築起抗癌的心理防線, 這對強化自身免疫力, 阻止和延緩病程的進展至關重要。
大量事實表明, 癌症患者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 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堅信自己的康復能力, 是克服癌魔的首要前提。
人們常說:“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其實誰也無法把你打倒, 能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 ”在腫瘤門診常遇到一些心理症狀大於病理症狀的患者。
許多患者在獲知自己患上癌症後會產生絕望情緒, 顯然這大都自恐懼心理發展而來。 由於缺乏與疾病做鬥爭的信心, 抱著聽之任之的態度, 加上不注重日常生活的起居規律, 不少患者變得心情抑鬱, 有人甚至酗酒縱欲、自暴自棄, 精神處於崩潰的邊緣。
科學證明, 過度疲勞、心理壓力過大, 確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 引發腫瘤復發或轉移, 心理治療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藥物治療。 因此, 癌症患者克服心理障礙樹立信心顯得尤為重要。
當被確認為癌症後, 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而正確地選擇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