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氣虛乏力吃黃芪有用嗎?

前段日子減肥, 吃飯很少, 導致了身體免疫力急速的下降。 去了趟中醫院, 醫生告知是氣虛, 所以必須要補氣。 於是開了幾幅中藥, 其中就有黃芪, 那麼黃芪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好處呢?能治療什麼病呢?

黃芪的藥用價值:

1、表虛自汗, 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 如表氣不固, 外感風寒而汗出, 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 久服必效。 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 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 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 並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而用, 方如防己黃芪湯。

4、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者, 常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

5、陽氣虛弱, 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 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 癰疽久不穿頭, 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6、瘡瘍久潰不愈, 用於瘡瘍潰破後, 久不收口, 有生肌收口之作用, 且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 膿液清稀, 常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7、脾氣虛證, 虛弱倦怠, 泄瀉, 中氣下陷, 臟器脫垂, 食少納呆諸症。 常與人參或黨參, 白術, 茯苓, 山藥等配伍治療脾虛泄瀉。 與升麻、柴胡、人參等配伍治療臟器脫垂, 如補中益氣湯。 原理:脾主濕, 脾虛則不能輸布津液於肺, 所以濕困中焦, 濕性趨下, 所以下焦受濕而便溏。 脾虛則難以助胃健運, 所以食少納呆, 難思飲食。 本藥入手足太陰, 所以肺氣盛則可以通調水道,

散精至肌表。 脾氣盛則可以運化陰精上輸於肺。

8、肺氣虛證。 咳喘日久, 氣短神疲, 痰雍於肺無力咯出。 常配伍紫菀、款冬等, 溫肺定喘, 健肺氣之品。 脾生痰, 肺儲痰, 所以健太陰以祛痰, 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9、多汗而浮腫。 《金匱要略》中配伍最簡單的黃芪方為防己黃芪湯, 藥味共6味, 主治, 可見黃芪也可以治療出汗與浮腫。 簡單地說, 黃芪主治汗出而腫。 所謂汗出, 以自汗為多見, 即在未服用發汗藥, 也未劇烈運動, 氣溫室溫均屬正常的情況下, 出汗量較多, 並可伴有氣短乏力、惡風、頭暈、容易感冒等症狀, 這個症狀群, 中醫概括為“氣虛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較嚴重, 常常衣被盡濕, 有的可以見到汗漬發黃, 出汗以上半身為顯著。

臨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為主訴, 但通過問診, 可以瞭解到患者平時汗出比較多, 稍有體力活動, 就容易出汗, 或者皮膚比較濕潤。

10、用於氣虛衰弱, 倦怠乏力, 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 補氣健脾, 常與黨參、白術等配伍;用於益氣升陽而舉陷, 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 表虛自汗, 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等配伍;如表虛易感風寒者, 可與防風、白術同用。 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 如用於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 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配伍;用於膿成不潰, 可與當歸、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用於水腫、腳氣、面目浮腫。 配白術、茯苓等。

黃芪的食用禁忌:

從體質上來說, 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濕型的人,

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 肌肉鬆軟, 尤其是腹部肌肉鬆軟。 而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則不宜。 從身體狀況來說, 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 從季節來說, 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 且感冒不能喝黃芪粥。 因為黃芪是固表的, 它幫助身體關閉大門, 不讓外邪入侵。 可是當身體已經感受外邪的時候, 就會變成閉門留寇, 把病邪關在體內, 無從宣洩了。 同理, 春天是生髮的季節, 人體需要宣發, 吃黃芪就不太適宜了。 腎病屬陰虛, 濕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 應禁用。 因為黃芪性味甘、微溫, 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 易傷陰動血;而濕熱、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 使病情加重。 如果必須服用黃芪, 一定要配伍運用。
陰虛患者使用黃芪, 必須配伍養陰藥使用, 如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天冬、玉竹等。 濕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濕熱藥, 如黃連、茵陳、黃芩等。 熱毒熾盛的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藥, 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

綜上可知, 黃芪是我們常見的價值非常高的一種中藥, 對身體虛弱極其有效, 但是作為中藥食療, 必須要堅持才會有效果, 而且黃芪也不是人人都適合食用, 至於黃芪的食用禁忌, 小編在文中為你進行了詳細的解析, 快來查查你是否在列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