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藥物是通過降低自律性,減少後除極、消除折返來降低異位起搏點的活動性,降低除極化組織的傳導性、興奮性,延長有效不應期。 藥物治療主要是為預防和逆轉心律失常引起的嚴重不良後果,如心力衰竭、心絞痛、心肌梗死、暈厥、心悸、瀕死感、腦缺血及猝死等。 因此,不需藥物治療的心律失常儘量不用藥物。
1、第一類抗心律失常藥物
又稱膜抑制劑。 有膜穩定作用, 能阻滯鈉通道。 抑制0相去極化速率, 並延緩複極過程。 又根據其作用特點分為三組。 Ⅰa組對0相去極化與複極過程抑制均強, 有奎尼丁、普魯卡因胺等。
2、第二類抗心律失常藥物
即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 其間接作用為β-受體阻斷作用, 而直接作用系細胞膜效應。 具有與第一類藥物相似的作用機理。 這類藥物有:心得安, 氨醯心安, 美多心安, 心得平, 心得舒, 心得靜。
3、第三類抗心律失常藥物
系指延長動作電位間期藥物, 可能系通過腎上腺素能效應而起作用。 具有延長動作電位間期和有效不應期的作用。 其藥物有:胺碘酮、溴苄銨、乙胺碘呋酮。
4、第四類抗心律失常藥物
系鈣通道阻滯劑。 主要通過阻斷鈣離子內流而對慢反應心肌電活動超抑制作用。
5、第五類抗心律失常藥物
即洋地黃類藥物, 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是通過興奮迷走神經而起作用的。 其代表藥物有西地蘭、毒毛旋花子甙K+、地高辛等。
除以上五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外, 還有司巴丁、卡泊酸、門冬氨酸鉀鎂、阿馬靈、安地唑啉、常咯啉、醋丁醯心安、心得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