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囊炎 , 又名咽粘液囊炎、鼻咽部正中瘺或鼻咽囊腫。 因Thornwaldt於1885年首次報告此病, 故又稱桑汶地氏病。 咽囊感染或化膿即形成咽囊炎。 咽囊 膿腫 自行破裂可形成膿性瘺管。
咽囊炎的臨床症狀有哪些
咽囊是胚胎期顱頰囊的殘餘, 位於鼻咽頂後壁, 囊口開口於腺樣體中央隱窩下端, 囊的大小不一, 鼻壁為粘膜覆蓋。 囊的頂端附著於枕骨底部的骨膜上。
囊的開口被詛塞時, 囊內杯狀細胞的分泌物不能排除而形成囊腫;繼發感染則成為膿腫;膿腫進一步發展可破裂, 則形成化膿性萎管, 這些改變統稱為咽囊炎。
咽囊炎的主要症狀為鼻腔後部有膿性分泌物下流入口咽部。 咽囊炎患者自覺呼吸時有臭味, 用力吸咳時可咳出膿性物或膿痂。 常有 頭痛 , 部位為枕後粗隆下方, 與蝶竇炎引起的頭痛相似。
炎症或膿性物堵塞咽鼓管咽口, 可出現耳鳴、耳聾, 可有頸部淋巴結腫大。 鼻咽鏡下可見鼻咽頂部正中有表面光滑的息肉樣腫物, 有時上覆有膿痂, 除去膿痂可見咽囊開口或瘺口, 探針探入囊腔, 有分泌物外溢。
在平時的生活中如何預防咽囊炎
一、要注意身體健康增強體質防備感冒。
二、生活要有烘律以防勞累氣憤耗傷氣陰引致虛火上炎。
三、減少發音避免大聲呼叫以防損傷聲帶脈絡。
四、戒除煙酒少食辛辣刺激和乾燥上火和冰鎮食品和飲料。
五、避免各種有害氣體及粉塵刺激。
溫馨提示
咽囊較小者可穿刺抽膿後用10%~20%硝酸銀或50%三氯醋酸燒灼破壞咽囊粘膜, 以防感染復發。 咽囊大者可將軟齶拉開或切開, 顯露咽囊, 用細長剪剪除咽囊前壁, 刮除後壁, 去除乾淨囊壁。 若有增殖體肥大者可予以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