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多歲的徐大媽以前耳朵一癢就忍不住去掏, 這樣的習慣已經保持了30多年。 幾天前, 徐大媽發現耳朵流水、流血, 一碰就疼, 打消炎針也不管用。 最終經CT和活檢, 醫生發現徐大媽外耳道鱗狀細胞癌, 並且可能已經轉移到腮腺, 最終不得不將外耳道摘掉並封閉, 而術後聽力有可能全部喪失。
2耳屎又稱耵聹, 是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油脂。 但凡皮膚表面的油脂, 都有提高皮膚防禦機能, 保護皮膚不受灰塵、病菌等外界異物侵入的作用。 因此, 外耳道皮膚清潔得太過乾淨反而會引起皮膚乾燥發癢,
3你以為這樣就完了?錯!長期掏耳屎, 不僅會使耳道失去保護、異物入侵引起炎症, 嚴重者還會損傷聽力;掏耳屎對於耳道的皮膚來說也是一種刺激, 容易引起細胞癌變, 而耳道與鼻子、口腔都是相通的, 癌細胞轉移至腮腺、喉管則會帶來更大痛苦。
4一般來說, 耳屎變幹後會順著耳道自然脫落, 很多人一輩子都無需掏耳屎。 不過, 長期不掏耳朵, 對於耳屎較濕且分泌旺盛的人來說, 又很容易形成耵聹栓塞。 因此, 最好2-3周才掏一次耳屎。
摳耳朵禁忌1指甲、挖耳勺都別用
很多人耳朵癢了, 會隨意的用手去掏耳朵;一些有掏耳屎習慣的人, 更是喜歡隨身攜帶一個挖耳勺,
2太過深入也不好
外耳道的皮膚比較嬌嫩, 皮下組織少, 下面緊貼著就是鼓膜, 如果用力過猛則會引起外耳道損傷。 而挖得太深不僅會傷害到鼓膜, 也可能將耳屎推到更深處。
當耳朵發癢不適時, 可以用手在而外側輕輕按摩, 或用消毒棉簽輕輕在淺表處擦拭。 大塊硬結的耳屎, 應該到醫院請醫生用專門的工具取出, 切勿自己隨意掏挖。
千萬別盲掏了, 解密掏耳四大誤區1盲掏易把鼓膜弄破, 耳聾就會聾?
事實上, 鼓膜損傷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相當平常的事情。 很多人在掏耳朵時掏得太深, 碰到耳膜很痛, 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在鼓膜上戳了個小孔。
2掏疼了, 就滴消炎藥水?
事實上, 盲掏耳朵時, 不小心弄痛了劃傷了是很常見的, 並不一定要消炎, 因為外耳道並不一定受到了細菌感染, 保持乾爽潔淨的環境對耳朵更好。 消炎藥水反而讓耳道變得濕潤, 更容易滋生細菌。 消炎藥水應當在耳朵出現感染、流膿時, 最好在醫生的建議下使用。
3耳朵癢就要掏?
人的耳朵分為油耳和幹耳。 油耳的人一但感覺油流出來了, 用掏耳棒清潔一下看得見的外耳道是可以的。
4耳朵痛, 會自行恢復?
其實在弄傷耳朵後, 耳朵往往會出現發炎的情況。 如果不及時發現和治療, 很可能出現反復感染而造成慢性化膿性綜合炎。 不僅出現聽力下降, 還會導致肉芽、膽脂瘤, 破壞聽骨等。 聽骨被損壞到一定程度了, 無法自愈, 只能通過手術解決問題。 所以為了健康, 拒絕盲掏!
千萬別再掏耳朵了!記住這7件事1你會將各種細菌引入耳道內
耳垢分成“幹的”和“濕的”兩種, 東亞人包括中日韓人的耳垢絕大部分都是幹的。 耳道內的菌群有自己的生態平衡,
2棉絮殘留在耳道, 可能導致感染
不太建議經常使用棉花棒來清除耳垢, 因為這樣做可能會把耳垢推進耳道深處, 推到了耳朵無法自動清理的地方。 耳垢被困在深處的同時也讓真菌, 細菌以及病毒在外耳處堆積起來, 讓我們有可能感到疼痛並感染。 如果把耳垢推到了更深處, 導致耳膜破裂, 那就不是疼能形容的了。 此外,棉頭可能脫落而卡在耳道內,所以棉簽最好用於清潔外耳。
3耳朵有自我清潔功能
耳垢自然排出來的原因有很多,就其動力來講,主要來自於顳頜關節的運動。當人咀嚼、說話及張閉口(如打哈欠等)時,顳頜關節的運動帶動外耳道壁,形成外耳道結構的特定蠕動樣變形運動,從而將耳垢排出體外。
所以當耳朵產生癢的感覺,並感覺到有堵塞的感覺時,可增加咬合動作,以幫助耳垢排出。不要用指甲、火柴杆等挖耳垢。因為指甲內常存有大量細菌,火柴杆表面也有許多不潔之物。
4沒有耳垢的耳朵可能會“枯萎”
耳垢是耳道內的分泌物,內含油脂與防菌的酵素,能保護耳道的皮膚。耳垢相當於身體的凡士林,它會滋潤你的耳朵,如果耳朵過於乾燥,就會變得乾裂、“枯萎”。實際上耳垢的保濕效果很好,在維多利亞時代,人們曾用耳垢當做潤唇膏(受不了啊)。
5耳垢過多會造成聽力減弱
外耳道耳垢填塞,是傳導性弱聽的常見原因。少至中量的耳垢不會減弱聽力,但當耳垢完全堵塞耳道時,有可能造成傳導性弱聽和耳朵的不適。以下是常見的情況:
①耳垢特別多(尤其是油性耳垢)及外耳道皮膚新陳代謝較慢的人,耳垢排除能力比較差),有可能發生耳垢堆積在外耳道,日積月累,形成了一個“耳垢塞子”塞住外耳道,造成聽力下降,並有耳塞和痕癢的感覺,甚至耳鳴。
②游泳或洗頭之後,水浸入外耳道,耳垢因吸收水分而澎漲,完全堵塞耳道。患者可能突然覺得聽力減弱,並有耳痛的感覺,待乾爽後,才恢復正常。
6過度清理耳垢會影響聽力
當你把東西塞進耳朵,如棉簽、耳機等,耳垢會形成一個“栓塞”。每年有800萬美國人因為這個問題要進行洗耳。更嚴重的是,這還可能導致耳聾、耳鳴等可怕的問題。
7如果非要掏,有更安全的方式
滴耳劑可以軟化或清除多餘的耳垢,通常,這是一個方便快捷的辦法。滴耳劑指滴入耳道內的液體藥物製劑,一般以水、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為溶劑,對耳道起著清潔、消炎、收斂等作用。
滴耳劑的用法
①將滴耳劑用手捂熱以使其接近體溫;
②頭部微向一側,患耳朝上,抓住耳垂輕輕拉向後上方使耳道變直,一般一次滴入5~10)滴,一日2)次,或參閱藥品說明書的劑量;
③滴入後稍事休息5)分鐘,更換另一隻耳;
④滴耳後用少許藥棉塞住耳道;
⑤注意觀察滴耳後是否有刺痛或燒灼感;
⑥連續用藥3日患耳仍然疼痛,應停止用藥,及時去醫院就診。
臨床上一部分病人的耳垢油性很大,非常粘稠,俗稱“油耳”,不容易自行排出,時間長了會形成耵聹栓塞外耳道,造成聽力下降,外耳道炎症等疾病。栓塞後耵聹很難自行取出,需要去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耳朵保養——被你忽略的美容死角!
眼睛、鼻子、嘴以及雙手我們常常會呵護備至,但是卻常常忽略身體的另一個感覺器官——耳朵。耳朵除了承擔接收外界一切聲音的功能,其實還能幫助平衡身體以防摔倒,可是為何在我們一系列護膚步驟中卻唯獨落下了它們?今天我們要給你詳細解釋一下不注意保護耳朵的危害以及如何給它們更好呵護的建議。
不要總是掏耳朵
大多數人會認為耳垢是耳朵的負擔,但其實它能保護內耳不受外界侵害。耳朵具有自我清潔的功能,它們利用雙耳道來排除多餘的耳垢。用棉簽自發的掏和戳反會起到相反作用,而且還會將耳垢推向內耳。
來自美國的耳鼻喉專家還建議不要去做耳燭。“這些實際都毫無意義,耳垢太厚不容易被吸出,而且所謂耳燭的真空吸力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你認為自己雙耳有些堵塞了,還是去找耳鼻喉專家去做清理比較好。
環境和紫外線侵害1粉刺
耳朵上也會長粉刺?當然!沒什麼比長了個看不到也撓不到的疙瘩更煩心的事了。因為耳朵可以自我分泌保護性油脂,因此這些區域也常會發生毛孔堵塞。儘管耳朵上的粉刺小疙瘩一段時間可能會自行消褪,但耳垂上或者耳道裡突起的小泡泡也有可能會是個囊腫,所以還是去找專業醫生清除比較好,可別試圖自己擠破它們。
金屬分子的結構決定其是否會引發身體敏感反應,這也是為什麼有些MM紮了耳洞後會過敏的原因。金子以及不銹鋼在化學裡屬於惰性金屬,所以戴這些飾品不會過敏。金子純度越高,皮膚發生敏感反應的幾率越小。
專家告訴我們:“金這種惰性金屬就算直接植入皮膚層也絕不會產生問題。”然而類似於鎳的金屬卻常會讓耳朵過敏,引起炎症和結痂。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姑娘戴合金材質的耳環就會過敏的原因。
2耳毛
耳周毛髮的清理尤其麻煩。耳毛在男士身上尤其常見,不過就算是少許的絡腮胡也確實是不怎麼美觀。你可以用耳毛清潔器或者鼻毛修剪刀來去除惱人的絡腮胡,不過專家告誡大家這樣可能會產生潛在風險。耳毛去除可能會引起耳朵永久性損傷,所以在去除時候保持工具清潔無菌並且謹慎使用最好。
3耳機噪音
耳機似乎是細菌滋生的沃土,不過其實危害性最大的是那些噪音。專家強調,頭戴式耳機能夠導致嚴重聽力喪失問題。太大聲的音樂能夠導致永久的耳鼓膜損傷,所以降低聲音分貝更安全一些,而且別總用那些入耳式耳機來取代聽力設備。
儘管可以自我分泌保護類的油脂,但外耳廓卻會常常會因暴露於外界環境而受侵害,其中就包括紫外線及冬季凜冽的天氣。耳朵很容易被凍傷,因此經常性的保濕非常關鍵。夏季外耳廓最容易被忽視也最易受害,太陽的直射甚至可以導致皮膚癌的產生。所以塗抹防曬霜的時候也別忘了耳朵部位,每天塗抹至少SPF15+的防曬霜(含二氧化鈦及氧化鋅成分)來保護這些敏感區域。另外,記住在早晨的護膚步驟中可別落下你的雙耳。
3耳朵有自我清潔功能
耳垢自然排出來的原因有很多,就其動力來講,主要來自於顳頜關節的運動。當人咀嚼、說話及張閉口(如打哈欠等)時,顳頜關節的運動帶動外耳道壁,形成外耳道結構的特定蠕動樣變形運動,從而將耳垢排出體外。
所以當耳朵產生癢的感覺,並感覺到有堵塞的感覺時,可增加咬合動作,以幫助耳垢排出。不要用指甲、火柴杆等挖耳垢。因為指甲內常存有大量細菌,火柴杆表面也有許多不潔之物。
4沒有耳垢的耳朵可能會“枯萎”
耳垢是耳道內的分泌物,內含油脂與防菌的酵素,能保護耳道的皮膚。耳垢相當於身體的凡士林,它會滋潤你的耳朵,如果耳朵過於乾燥,就會變得乾裂、“枯萎”。實際上耳垢的保濕效果很好,在維多利亞時代,人們曾用耳垢當做潤唇膏(受不了啊)。
5耳垢過多會造成聽力減弱
外耳道耳垢填塞,是傳導性弱聽的常見原因。少至中量的耳垢不會減弱聽力,但當耳垢完全堵塞耳道時,有可能造成傳導性弱聽和耳朵的不適。以下是常見的情況:
①耳垢特別多(尤其是油性耳垢)及外耳道皮膚新陳代謝較慢的人,耳垢排除能力比較差),有可能發生耳垢堆積在外耳道,日積月累,形成了一個“耳垢塞子”塞住外耳道,造成聽力下降,並有耳塞和痕癢的感覺,甚至耳鳴。
②游泳或洗頭之後,水浸入外耳道,耳垢因吸收水分而澎漲,完全堵塞耳道。患者可能突然覺得聽力減弱,並有耳痛的感覺,待乾爽後,才恢復正常。
6過度清理耳垢會影響聽力
當你把東西塞進耳朵,如棉簽、耳機等,耳垢會形成一個“栓塞”。每年有800萬美國人因為這個問題要進行洗耳。更嚴重的是,這還可能導致耳聾、耳鳴等可怕的問題。
7如果非要掏,有更安全的方式
滴耳劑可以軟化或清除多餘的耳垢,通常,這是一個方便快捷的辦法。滴耳劑指滴入耳道內的液體藥物製劑,一般以水、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為溶劑,對耳道起著清潔、消炎、收斂等作用。
滴耳劑的用法
①將滴耳劑用手捂熱以使其接近體溫;
②頭部微向一側,患耳朝上,抓住耳垂輕輕拉向後上方使耳道變直,一般一次滴入5~10)滴,一日2)次,或參閱藥品說明書的劑量;
③滴入後稍事休息5)分鐘,更換另一隻耳;
④滴耳後用少許藥棉塞住耳道;
⑤注意觀察滴耳後是否有刺痛或燒灼感;
⑥連續用藥3日患耳仍然疼痛,應停止用藥,及時去醫院就診。
臨床上一部分病人的耳垢油性很大,非常粘稠,俗稱“油耳”,不容易自行排出,時間長了會形成耵聹栓塞外耳道,造成聽力下降,外耳道炎症等疾病。栓塞後耵聹很難自行取出,需要去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耳朵保養——被你忽略的美容死角!
眼睛、鼻子、嘴以及雙手我們常常會呵護備至,但是卻常常忽略身體的另一個感覺器官——耳朵。耳朵除了承擔接收外界一切聲音的功能,其實還能幫助平衡身體以防摔倒,可是為何在我們一系列護膚步驟中卻唯獨落下了它們?今天我們要給你詳細解釋一下不注意保護耳朵的危害以及如何給它們更好呵護的建議。
不要總是掏耳朵
大多數人會認為耳垢是耳朵的負擔,但其實它能保護內耳不受外界侵害。耳朵具有自我清潔的功能,它們利用雙耳道來排除多餘的耳垢。用棉簽自發的掏和戳反會起到相反作用,而且還會將耳垢推向內耳。
來自美國的耳鼻喉專家還建議不要去做耳燭。“這些實際都毫無意義,耳垢太厚不容易被吸出,而且所謂耳燭的真空吸力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你認為自己雙耳有些堵塞了,還是去找耳鼻喉專家去做清理比較好。
環境和紫外線侵害1粉刺
耳朵上也會長粉刺?當然!沒什麼比長了個看不到也撓不到的疙瘩更煩心的事了。因為耳朵可以自我分泌保護性油脂,因此這些區域也常會發生毛孔堵塞。儘管耳朵上的粉刺小疙瘩一段時間可能會自行消褪,但耳垂上或者耳道裡突起的小泡泡也有可能會是個囊腫,所以還是去找專業醫生清除比較好,可別試圖自己擠破它們。
金屬分子的結構決定其是否會引發身體敏感反應,這也是為什麼有些MM紮了耳洞後會過敏的原因。金子以及不銹鋼在化學裡屬於惰性金屬,所以戴這些飾品不會過敏。金子純度越高,皮膚發生敏感反應的幾率越小。
專家告訴我們:“金這種惰性金屬就算直接植入皮膚層也絕不會產生問題。”然而類似於鎳的金屬卻常會讓耳朵過敏,引起炎症和結痂。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姑娘戴合金材質的耳環就會過敏的原因。
2耳毛
耳周毛髮的清理尤其麻煩。耳毛在男士身上尤其常見,不過就算是少許的絡腮胡也確實是不怎麼美觀。你可以用耳毛清潔器或者鼻毛修剪刀來去除惱人的絡腮胡,不過專家告誡大家這樣可能會產生潛在風險。耳毛去除可能會引起耳朵永久性損傷,所以在去除時候保持工具清潔無菌並且謹慎使用最好。
3耳機噪音
耳機似乎是細菌滋生的沃土,不過其實危害性最大的是那些噪音。專家強調,頭戴式耳機能夠導致嚴重聽力喪失問題。太大聲的音樂能夠導致永久的耳鼓膜損傷,所以降低聲音分貝更安全一些,而且別總用那些入耳式耳機來取代聽力設備。
儘管可以自我分泌保護類的油脂,但外耳廓卻會常常會因暴露於外界環境而受侵害,其中就包括紫外線及冬季凜冽的天氣。耳朵很容易被凍傷,因此經常性的保濕非常關鍵。夏季外耳廓最容易被忽視也最易受害,太陽的直射甚至可以導致皮膚癌的產生。所以塗抹防曬霜的時候也別忘了耳朵部位,每天塗抹至少SPF15+的防曬霜(含二氧化鈦及氧化鋅成分)來保護這些敏感區域。另外,記住在早晨的護膚步驟中可別落下你的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