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非理性消費行為的心理分析

近年來, 社會上出現了一些“購物狂”、“月光族”、“負翁”、“房奴”、“車奴”、“股瘋”。 其實, 大部分人在非理性消費後都會感覺懊悔, 但是其中有些人會在懊悔之後一段時間又開始重複這樣的行為, 成為“強迫性購物狂”。 他們瘋狂花錢背後有什麼原因?這些行為背後到底有哪些心理機制在起作用?應該如何調整呢? 
“花錢買面子, 值!” 
發工資了, M小姐準備去商場給自己買副新的太陽眼鏡, 預算是1000元以內。 貨比三家後, 她把預算提到了3000 元, 因為她覺得1000元的太陽眼鏡太遜色了。 在一個櫃檯, 售貨員對她發出讚歎:“太適合您了。 只有像您這樣有氣質的女孩兒才配得上這麼好的東西。
戴上它, 別人一定會很羡慕您的!”最後, 被售貨員鼓動得十分興奮的M小姐竟然花 8500 元買下了這付眼鏡——這幾乎相當於她兩個月的工資。  
男性, 像M小姐這樣熱衷於奢侈品而一擲數千金的“購物狂”比較少。 但是衝動之下貸款購買自己很難償還的高檔轎車、豪宅的“車奴”、“房奴”中, 大部分是男子漢。  
這類人往往覺得自己一旦有了最好的物品時, 便成為世界上最尊貴、最快樂的人。 或者他們覺得在同事、朋友面前炫耀一番, 被他人羡慕, 自己就特有面子, 由此, 心理上將得到極大的滿足。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這兩種情況都是由自我價值感不足引起的。 這類人往往會在別人的評價、與他人的比較中實現自我價值,
即“向他人認同”, 而忽略了“成為自己”。  
建議:
這類人群在消費時往往急於兌現, 缺少耐心、克制, 缺少延遲滿足的自我調控力。 這是一種兒童式的行為。 一旦感到自己的佔有欲、購物衝動越來越強烈時, 就提醒自己冷靜下來, 告訴自己:“過幾天再說, 看自己是否還會如此強烈地想要它。 ”或者對自己說:“再等等看, 再過幾天或許就降價了, 或許還有更好的商品上市呢。 ”或者問問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東西。 如此一來, 不僅給物品打分, 也給自己的需要打分, 權衡之後再行動。  
記住:我們每個人都是唯一的。 只有在面對自己、找到並滿足自己根本的內在需要的時候, 我們才會真正滿足。 要腳踏實地地努力建設和發展自己的才能,
而不是通過誇大、包裝, 使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珍貴。
下一頁:“好東西我都想買。 ”${FDPageBreak}
“好東西我都想買。 ” 
Rose是一位外企經理, 月薪數萬。 每次上街, 她常常會把身上帶的所有現金用完、信用卡刷爆, 而家中的衣服、鞋子已經多得無處可放了。  
花錢這種行為, 對應的是得到更多東西。 “所有好東西都想要”的背後, 可能對應著心理潰乏。 總覺得比別人少了什麼, 感到恐慌、不安, 總是儘量佔有更多東西, 以此來填補內心的空白。 這種潰乏的感覺可能來自幼年沒有得到親人足夠的照料、溫情、關注。 這種人往往不只是在購物上如此, 在職位、學歷、知識等方面都會要求比別人得到更多。  
另外, 小時候受到家長過於嚴厲的管束、壓抑自己、表現得特別順從的人,
成年以後, 一旦壓抑自己的力量變弱, 他(她)就可能走向人格的反面。 一旦發展到自己都無法約束、管理自己的衝動時, 將最終爆發為發脾氣、與人爭吵, 或者瘋狂購物和消費等行為。  
建議: 
有這種情況的人, 不妨對自己的過去進行一番自我檢閱。 要意識到, 缺乏母愛只是曾經的, 內心的空虛感只反映過去。 不要讓過去的意識影響和統治了現在的自己。  
“心情不好, 我就去購物。 ”
很多女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上班時受了老闆的氣又不能直接發洩出來, 或者覺得自己內心的委屈無人能夠理解, 下班後, 就會一個人去逛商店, 購買平時捨不得買的商品, 甚至把辛苦積攢數月的錢一下花出去。 購買時的激動與興奮,
沖淡了原來的苦悶情緒, 壓抑已久的憤怒情緒也全都發洩出來了。  
花錢, 在心理上也象徵著“排放”和“攻擊”, 但這並不是處理情緒的最佳辦法。 在這種情況下, 如果只是通過購物來減少痛苦, 原來的問題仍舊沒有得到解決, 痛苦的根源仍將一直存在下去。 畢竟購物給人帶來的快樂很短暫, 不久, 你又會重新落入痛苦的窠臼。  
建議: 
情緒波動, 首先要做的是找引發情緒的根源——什麼事情沒有處理好, 對這件事情的期望是否過高, 對這件事的評價是否有問題。 要直面問題, 才能解決問題。 也不妨找朋友談談心, 從他(她)的角度看, 或許能發現妥善處理問題的妙招。 看問題的角度變了, 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增加了, 甚至可能變得更加靈活了。 
下一頁:“千金散盡還複來。”${FDPageBreak}
“千金散盡還複來。”
有些人,年輕,有工作沒積蓄,工資不高也不低,沒病沒負擔,注重個人享受,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可以攢錢但從不攢錢,被人們稱為“月光族”。 
有些人,在沒有攢足錢、沒有足夠償還能力的情況下巨額消費,透支未來,使自己成為時刻為還貸焦慮無比的“車奴”、“房奴”、“大負翁”。
還有些人,收入不多甚至沒有收入,花銷不少,但是總能保持不低的消費水準,因為他們有很好的家庭經濟後盾,父母經常給予補貼,他們被稱為“啃老族”。 
這些人大都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但是他們當中有些人會對未來過度理想化,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什麼目標都能夠實現,什麼壓力都能夠承受。也有些人還沒有充分成長,還沒有做好為自己的未來負責的準備。 
建議:
靜下心來自省一番,看看自己內心是否有與現實斷裂的部分,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是否存在差距……對於“啃老族”來說,要學會面向未來,居安思危,逐步培養自己的勞動能力,使消費水準與自己的收入水準匹配。只有不依靠父母他人能獨立生活,這樣的幸福生活才能持久。作為家長,要從孩子發展的角度去愛他,督促他們獨立、成長起來。 
“明天怎麼辦?管它呢!” 
有些人瘋狂花錢是因為絕望。他們內心已經對自己、對世界、對未來的一切都喪失了信心,於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大肆揮霍,不管明天怎麼生活下去。這種自我毀滅式的行為被佛洛德稱為“死亡本能”,它是心理能量中的破壞性力量。如果個體被這種力量所統治,其未來的生活將變得越來越困難,直到最後被壓垮。 
建議: 
如果自己實在難以自我反省和控制,無法從惡劣的心境中走出來,建議尋求幫助——找心理諮詢師或治療師討論自己遇到的這些問題,得到心理治療與諮詢的專業幫助。 
“我買股票從沒輸過。” 
阿驍進入股市才一年,投入的資金已經翻了近一倍。兩個月前,他又把 130 平米的房子低價賣掉,把錢投入股市,而自己則和妻子證券交易所旁租了套小房子,每天美滋滋地煮著速食麵,看著股指向上升,計算著又賺了多少錢。但最近他沉默了,股票經過幾周的跌停,他買的股票幾乎全部被套牢了。 
其實人是很聰明的,有投機心理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無視股市有漲有跌的規律,以降低生活水準為代價,把自己所有的錢都投入股市的行為就值得商榷了。有人把這類人稱為“股瘋”。這種行為往往是過於自信的表現。太過狂熱,只想到好的一面,而且把股市行情上漲的外部原因內部歸因於自己,自我強化,走了極端。 
&nb 甚至可能變得更加靈活了。 
下一頁:“千金散盡還複來。”${FDPageBreak}
“千金散盡還複來。”
有些人,年輕,有工作沒積蓄,工資不高也不低,沒病沒負擔,注重個人享受,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可以攢錢但從不攢錢,被人們稱為“月光族”。 
有些人,在沒有攢足錢、沒有足夠償還能力的情況下巨額消費,透支未來,使自己成為時刻為還貸焦慮無比的“車奴”、“房奴”、“大負翁”。
還有些人,收入不多甚至沒有收入,花銷不少,但是總能保持不低的消費水準,因為他們有很好的家庭經濟後盾,父母經常給予補貼,他們被稱為“啃老族”。 
這些人大都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但是他們當中有些人會對未來過度理想化,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什麼目標都能夠實現,什麼壓力都能夠承受。也有些人還沒有充分成長,還沒有做好為自己的未來負責的準備。 
建議:
靜下心來自省一番,看看自己內心是否有與現實斷裂的部分,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是否存在差距……對於“啃老族”來說,要學會面向未來,居安思危,逐步培養自己的勞動能力,使消費水準與自己的收入水準匹配。只有不依靠父母他人能獨立生活,這樣的幸福生活才能持久。作為家長,要從孩子發展的角度去愛他,督促他們獨立、成長起來。 
“明天怎麼辦?管它呢!” 
有些人瘋狂花錢是因為絕望。他們內心已經對自己、對世界、對未來的一切都喪失了信心,於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大肆揮霍,不管明天怎麼生活下去。這種自我毀滅式的行為被佛洛德稱為“死亡本能”,它是心理能量中的破壞性力量。如果個體被這種力量所統治,其未來的生活將變得越來越困難,直到最後被壓垮。 
建議: 
如果自己實在難以自我反省和控制,無法從惡劣的心境中走出來,建議尋求幫助——找心理諮詢師或治療師討論自己遇到的這些問題,得到心理治療與諮詢的專業幫助。 
“我買股票從沒輸過。” 
阿驍進入股市才一年,投入的資金已經翻了近一倍。兩個月前,他又把 130 平米的房子低價賣掉,把錢投入股市,而自己則和妻子證券交易所旁租了套小房子,每天美滋滋地煮著速食麵,看著股指向上升,計算著又賺了多少錢。但最近他沉默了,股票經過幾周的跌停,他買的股票幾乎全部被套牢了。 
其實人是很聰明的,有投機心理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無視股市有漲有跌的規律,以降低生活水準為代價,把自己所有的錢都投入股市的行為就值得商榷了。有人把這類人稱為“股瘋”。這種行為往往是過於自信的表現。太過狂熱,只想到好的一面,而且把股市行情上漲的外部原因內部歸因於自己,自我強化,走了極端。 
&nb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