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分手的沉沒成本 讓我們傷心哭泣

好友一日致電, 稱與男友分手了, 之後心情一直低落。 問及情況, 給我列舉了這個賤男的若干劣跡, 作為一個毒舌, 我的反應是“這種賤人, 何須掛心, 早分早好。 ”朋友說也明白這個道理, 但是卻還是心裡覺得難受、不舍。

要是你是個過來人, 曾經有過一段糟糕的感情關係, 她的心事, 你懂的。 但我就有問題了:明明心知肚明這段關係維持下去都不會開花結果, 乃至自我折磨, 為何偏偏難以割捨呢?是因為愛得太深不能自拔?還是因為對對方負上道義上的責任?抑或是迫於經濟、家庭乃至孩子的壓力?

實際情況往往是我已經習慣了和他/她在一起了,

分開的話會不習慣甚至很難受。 心理學上叫這種做“不活動慣性”(Inaction Inertia)。 就是慣於維持現狀, 哪怕情況不好也不願意改變。 而這種“惰性”的背後, 其實還隱含著對自己付出多少的算計, “我們都在一起7年了, 我為了這個人付出了這麼多, 我不想放棄。 ”“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來經營這段關係, 如果要跟他/她分手, 不就血本無歸, 又得從頭再來。 ”

對於精於算計的現代人, 在一段親密關係的十字路口, 要決定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我們會考慮很多。 這個時候, 很多人會著眼於過去, 回首跟對方走過的日子, 看看自己為這段關係付出多少代價——精力、時間、金錢甚至是一去不復返的青春。 這些過去已經投入的一切,

叫做“沉沒成本”。 一旦你選擇放棄, 這些過去的投資就會變成“泰坦尼克號”, 長眠於海底。

同樣的事情在生活中不勝枚舉。 你從事了一份工作3年, 已經是個熟手技工, 但是一直都不太喜歡這份工作, 也得不到升遷的機會, 但是你卻遲遲沒有跳槽, 因為你已經在這份工作中付出太多, 轉新工作意味著重新開始。 我媽媽那碩大無比的衣櫃裡有超過200件衣服, 但是你一看其中一些, 就知道它們跟冷宮中那些“永遠不會再被寵倖”的妃子一樣孤獨地躺在那裡, 而我媽就每天穿著她的老三件, 同時死守著她的衣櫃。 我老爸在我的床下堆了一堆百萬年都不會再用到的工具, 但是當我揚言要把東西扔掉時, 他就會有一百個莫須有的理由把它們繼續珍藏著:這些東西以後會變成古董啊、還有很多有用的、扔掉了以後想用的時候就沒得用了云云。

${FDPageBreak}

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在《決策的悖論》中舉了一個很好的場研究的例子來說明沉沒成本是怎樣影響人做決定的。 一間本地戲劇演出公司向觀眾提供戲劇季票訂閱服務。 買票的人被暗中隨機分成兩組, 一組買到的是全價票, 另一組是打折票。 然後研究者通過追蹤調查買票者在這個季度看演出的頻率。 結果發現買全票的人看戲的頻率遠高於買特價票的人。 個中原委可能是全價票買家要是不去的話會浪費更多錢, 他們比折扣票買家更心痛。 因為對全票買家來說, 不去看演出要損失更大, 也會讓人感到更後悔。

如果我們從展望將來的角度來分析, 我們應該選擇的是讓我們自己感覺到更開心的事情, 那麼在演出當天應該問自己的問題是“我今天究竟出門看戲劇好呢, 還是宅在家裡打Dota好呢?”

冬天來了, 溜冰的時間到了, 現在想像你買了兩張溜冰場的票, 然後才發現兩張票是同一天的。 一張價值50元, 另一張價值25元, 但是25元那個溜冰場這時候人比較少, 環境也更好。 你會選哪個呢?大部分人還是選了用掉價錢更貴的溜冰票。 可是, 溜冰本來就是一種愉悅身心的活動, 難道不是應該選擇那個能讓你玩得更盡興, 更開心的選擇嗎?

我們在做決策時, 尤其是重大的決策時, 都希望自己能夠理智地分析情況, 然後做出更好的選擇。

但是斤斤計較一個選擇的“沉沒成本”, 通過對過去付出的多少來衡量決策的好壞, 其實並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反而很多人越是不願意做出改變, 越是為此投入更多, 然後就會讓事情朝著更糟糕的方向發展。 只有放眼未來, 從這件事情對未來的影響來看, 才能幫你做出更問心無悔的決定。

回到了最初關於感情的決定。 決定兩個人是否走下去的, 是未來兩個人能不能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而不是算計自己投入了多少。 畢竟過去的就過去了, 未來的日子還長呢。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