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母親安慰過因跌倒而哇哇大哭的孩子, 也曾輕拍著哄他們入睡。 美國研究人員說, 這些細心付出不會白費, 母愛的影響會讓孩子即使人到中年也不易患某些嚴重疾病。
十年研究
先前有研究顯示, 在低收入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患慢性病, 不過這一規律並非普遍適用。 為找出其中原因, 布蘭代斯大學研究人員徵集約1200名低收入家庭出身的中年人, 這些人平均年齡為46歲。
研究人員先讓他們接受全面身體檢查, 再詢問他們一些關於兒時母親的問題, 如:她對你面臨的困難瞭解多少?有多關心?你需要幫助的時候,
十年後, 研究人員發現, 這些中年人中約一半出現代謝綜合征症狀。 代謝綜合征包括腰圍過大、血壓高、膽固醇高、胰島素抵抗等, 是導致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影響明顯
研究人員發現, 那些出身於社會經濟層次最低家庭的人出現代謝綜合征症狀的比例最高, 無論他們成年後獲得多大成就都如此。
雖然代謝綜合征與童年生活狀況有關, 但研究人員發現, 那些母親非常慈祥的人不容易有這種症狀。
布蘭代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瑪姬·拉赫曼說, 童年發生的事會對成年生活健康留下“生物殘留”, 這些“殘留”會在人到中年時表現出來。
她說:“這些面臨健康風險的成年人中,
聽母教誨
研究報告由最新一期《心理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誌發表。 拉赫曼說:“我們想要弄清楚, 為什麼有一個慈祥的母親能讓人逃脫低社會經濟背景帶來的負面影響, 讓人變得更健康。 ”
研究人員猜測, 慈母具有同情心, 會告訴孩子們如何對應壓力, 鼓勵他們健康飲食,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孩子從母親身上學會這些後, 就會對自身健康產生益處。
研究沒有包含慈父對孩子健康狀況的影響。 但研究人員相信, 父親對孩子成年後健康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覷。
拉赫曼說, 研究結果可以讓心理學家設計出一套針對父母的指導方案,
編輯推薦:
父母愛嘮叨 孩子容易患心理疾病
嬰兒期母愛充分 孩子長大後更能抗壓
父母愛看電視 孩子也會變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