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元芳為什麼會那麼火?

早前網路盛行的“甄嬛體”“加油吧學弟體”“我的前任是極品”“元芳體”等已經成為浮雲, 最近走紅的是高曉松的“流氓體”。 ”看到網友的熱烈回復之後, 高曉松也繼續“創作”“流氓體”,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耍流氓”高曉松用簡單的“耍流氓”調侃了古詩詞。

某大學心理老師表示:"從心理學上說, 這類微博內容具有心理消遣功能。 現在人工作壓力都比較大, 看看微博, 娛樂一下是可以的。 但是, 這類微博並不具有教育性、評價性, 不可當真。 "

某心理諮詢師表示:"我覺得這些微博會那麼火, 原因是, 現代社會大多數人都活得比較壓抑,

需要一定的釋放途徑, 這種吐槽的微博也算是一種釋放, 通過這種微博大家或得到了安慰, 或釋放了情緒。 "

沒那麼簡單, 微博走紅是有心理學理論基礎的, 心理學家庫利的鏡中我理論, 可以解釋微博風靡的原因。

"鏡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論

庫利認為, 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關於自己看法的反映。 人們總是在想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觀念。 “一個人對於自我有了某種明確的想像——即他有了某種想法——湧現在自己心中, 一個人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取決於別人思想的、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這種類型的社會我可以稱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鏡中我’。

庫利的鏡中我概念有三個階段或三重含義構成:

① 我們所想像的我們在別人面前的形象, 這是感覺階段, 是我們設想的、他人的感覺。

② 我們所想像的、別人對我們這種形象的評價, 這是解釋或定義的階段, 即我們想像的他人的判斷。

③ 由上述想像中產生的某種自我感覺。 這是自我反映的階段。

庫利提出“鏡中我”的概念, 用以強調個人與社會之間有機的和穩定的聯繫。 他認為問題不在與承認個人或社會哪一個處在優勢, 而是要考慮個人如何存在於群體之中, 以及群體如何存在於個人之中。 與他的群體論相一致, 他假定:“一個單獨的個體是未曾經驗過的抽象;同樣, 一個社會, 當被視為與個體分離的事物時也是如此。

真實的是, 人的生活可以從個人方面去考察, 也可以從社會的, 即總的方面去考察。 ”他的這種認識與極端原子論的個人主義相對立, 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滲透作為社會學研究的特徵。

微博風靡與“鏡中我”的內在關聯

何瞭解你自己?不是反省而是通過他人。 人腦具有某種社會統計功能, 在發表意見時“權衡多寡”, 先入為主的輿論便成“優勢意見”。 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 因為害怕孤立, 他便不太願意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德國傳播學家馮-諾依曼)。

如何打破沉默的螺旋?現在簡單了, 自己拿不准, 就放到微博上測試一下, 以此代替以往的“權衡多寡”。

某人看完一部大片後覺得很弱智可又不敢說, 因為輿論早有溢美之詞。 等他到網路上一搜才發現持批評觀點的人不在少數, 於是才斗膽說出。 這個過程現在全由微博代替了。 微博不但能測試觀感, 還能測試情感, 測試人格, 具有心理學上所謂自我調整功能。

像所有社會統計一樣, 測試的前提是你需要一定有價值的樣本量, 就是你的微博粉絲數目。 此前, 網路的匿名性被認為更接近他的“本我”, 發帖者不需要對自己的言行負任何責任, 不存在“自己的意見”與“公開的意見”矛盾的問題, 也就不存在上述沉默的螺旋現象, 但線民測試不出自己認知的偏差。 現在微博解決了這個問題, 它比偏執型板磚帖子更溫和更負責,

更具有社會統計學意義。

微博加V與不加V區別很大。 新浪微博推出實名認證, 為了保護名人, 避免身份混淆、引起公眾誤解。 如果發現某個名人帳戶是假冒的, 還可以向新浪舉報。 雖然加V者沒有什麼特權, 但卻給名人們一個測試自己的機會。 據筆者觀察, 加V與不加V微博的回帖品質差別很大, 對加V者的回帖更具有針對性, 如果回帖者也加V, 則回帖更鄭重其事, 因為彼此底細你知我知。 在微博上很少見在論壇或博客上的謾駡或搶沙發一類無聊之舉, 回帖品質大幅提高。 據不完全觀察, 微博用戶更多回訪回帖者, 以瞭解持這樣那樣觀點者究竟是何許人也, 全賴微博的測試和社會統計功能。

這種測試和社會統計是對等的, 普通人也可通過名人微博看出他是怎麼一個人。例如某名人100個關注、100000個粉絲,當流覽完他關注過的微博後你會歎一口氣:“哦,原來他也跟我一樣追星和八卦呀!”或者,某名人積累有十萬粉絲卻只有30個關注,說明他是個極自我的人,亦或者他是在炒作微博,有槍手替他推人氣而已。

對新生代們而言,微博雖不一定加V,但也有利於形成他們所缺失的社會人格。按社會學有關社會化理論,80後以降,新生代形成人格的社會化是不完整的,即缺乏同齡人群之間的互動,也就沒有人生摯友,沒有了“發小”,街坊鄰里等初級群體也同樣缺失。因而,新生代們不知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由此形成人格盲點。

美國社會學家庫利的“鏡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關於自己看法的反映,借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了自我的觀念。他人即我,我即他人,人格的一部分由他人組成。對舊世代而言,熟人構成他人最重要的部分。對於出生就銜著滑鼠的新生代而言,熟人屈指可數,陌生人對我的評價就上升為重要了,虛擬空間成為結交陌生人、將之轉化成熟人的通道。

庫利的“鏡中我”理論將自我意識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設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式;做出行為後,設想他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根據自己對他人的評價的想像來評價自己的行為。這三個階段今天均可在微博上實現。不同的是,“他人”過去是熟人,現在可以是“完美陌生人”。

韓寒在新浪微博上“咳”一聲,引來數千粉絲,這些都說明互聯網時代名人還是佔據話語山頭的制高點。但借助微博,我們的確對名人認知的盲點更少了,正如新生代們對自己認知的盲點減少一樣——新生代文人中不會再出現餘秋雨了。

由微博的走紅可以看出,人們是多麼希望別人能關注自己,而同時也需要別人這面鏡子來照出自己的缺點與不足。而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講,這點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自己的鏡子不乾淨,往往看不出事情的真相,於是投射就產生了。那麼如何把自己的鏡子擦乾淨?進一步的成長修煉是必不可少的,恰恰給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不斷擦乾自己的鏡子。

普通人也可通過名人微博看出他是怎麼一個人。例如某名人100個關注、100000個粉絲,當流覽完他關注過的微博後你會歎一口氣:“哦,原來他也跟我一樣追星和八卦呀!”或者,某名人積累有十萬粉絲卻只有30個關注,說明他是個極自我的人,亦或者他是在炒作微博,有槍手替他推人氣而已。

對新生代們而言,微博雖不一定加V,但也有利於形成他們所缺失的社會人格。按社會學有關社會化理論,80後以降,新生代形成人格的社會化是不完整的,即缺乏同齡人群之間的互動,也就沒有人生摯友,沒有了“發小”,街坊鄰里等初級群體也同樣缺失。因而,新生代們不知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由此形成人格盲點。

美國社會學家庫利的“鏡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關於自己看法的反映,借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了自我的觀念。他人即我,我即他人,人格的一部分由他人組成。對舊世代而言,熟人構成他人最重要的部分。對於出生就銜著滑鼠的新生代而言,熟人屈指可數,陌生人對我的評價就上升為重要了,虛擬空間成為結交陌生人、將之轉化成熟人的通道。

庫利的“鏡中我”理論將自我意識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設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式;做出行為後,設想他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根據自己對他人的評價的想像來評價自己的行為。這三個階段今天均可在微博上實現。不同的是,“他人”過去是熟人,現在可以是“完美陌生人”。

韓寒在新浪微博上“咳”一聲,引來數千粉絲,這些都說明互聯網時代名人還是佔據話語山頭的制高點。但借助微博,我們的確對名人認知的盲點更少了,正如新生代們對自己認知的盲點減少一樣——新生代文人中不會再出現餘秋雨了。

由微博的走紅可以看出,人們是多麼希望別人能關注自己,而同時也需要別人這面鏡子來照出自己的缺點與不足。而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講,這點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自己的鏡子不乾淨,往往看不出事情的真相,於是投射就產生了。那麼如何把自己的鏡子擦乾淨?進一步的成長修煉是必不可少的,恰恰給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不斷擦乾自己的鏡子。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