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孤獨症突襲小孩 家長如何助小孩永遠走出孤獨?

父母親往往最早注意到的問題是孩子不說話, 隨著孩子的長大, 問題逐步顯露, 尤其是語言方面的問題非常突出, 要麼孩子不會說話, 要麼對父母的指令“聽而不聞”, 而父母親非常清楚地知道孩子的聽力正常。

即使孩子說話了, 也往往是一些重複語言、鸚鵡學舌語言、自言自語, 或者根本就無人能懂的“外星人語言”, 極少具有交流性質的主動語言。 在非語言交流方面也存在明顯異常, 喜歡一人獨自玩耍, 即使和小朋友玩也僅僅是跟在別的孩子後面來回跑動而不能進行任何合作性的遊戲;缺乏與他人甚至父母親之間的目光對視,

通常不怕陌生人。

孤獨症兒童給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刻板行為、獨特的興趣和驚人的機械記憶能力。 患兒一般都會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刻板行為或刻板動作, 例如轉圈、嗅味、玩弄開關、雙手舞動、來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積木、特別迷戀某些東西尤其是圓形物體如電風扇和汽車輪子、愛看電視廣告或天氣預報、愛聽某一首或幾首固定的歌等等。

往往在某一段時間有某幾種刻板行為, 隨著時間發生變化。 在生活方面也表現為頑強的拒絕改變, 例如堅決拒絕某些食物, 固定坐在某一位置進食, 堅持只在家裡上廁所等。 多數患兒記憶力較好甚至記憶力驚人, 尤其是在機械記憶方面,

例如年代、汽車牌照、地圖形狀、英文單詞、很久以前去過的地方等等。 美國電影《雨人》中的哥哥就是一個典型。

此外多數患孤獨症的孩子還存在感覺異常, 包括對某些聲音的特別恐懼或喜好, 有些表現為對某些視覺圖像的恐懼, 不喜歡被人擁抱, 痛覺遲鈍。 多動和注意力分散行為在大多數孤獨症患兒較為明顯, 常常被誤診為兒童多動症。 發脾氣、攻擊、自傷等行為在孤獨症患兒中均可以看到, 這類行為可能與父母教育中較多使用打罵或懲罰有一定關係。

作為家長, 怎樣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讓孩子永遠走出孤獨, 大致可參考以下幾點:

1、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 作為父母, 應在家庭中創造一個平等和諧的交往範圍, 要培養孩子敢說話、愛說話的習慣和能力,

家長不能擺出“長輩尊嚴”的面孔訓斥孩子。 家庭中的大事, 孩子能夠理解的應該讓孩子知道, 適當地讓孩子去“參政議政”, 有利於孩子樹立信心, 敢於交往。 家庭中涉及到孩子的問題, 更應想到孩子, 聽聽他的意見, 不要一味地家長說了算。

2、提供更多的義往機會。 家長應適當地帶孩子進入自己的社義圈, 外出作客時, 要求孩子觀察成人間的交往;家中有客來, 讓孩子參與接待, 讓座、倒茶、談話……不要一味地將孩子趕走, 讓孩子在交往中學習交往, 有利於消除孩子交往中的羞怯、恐懼心理。

3、教授基本的交往方法。 兒童學習交往應當學會相應的交往技能, 如分享、輪流、協商、合作等, 這些都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技能。

家長應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給孩子。

讓孩子走出家門去結訓“兄弟姐妹”, 在與同伴的交往中, 多一份“野性”, 少一份怯懦;多一份合作, 少一份霸道;多一份成熟, 少一份稚嫩;多一份豁達, 少一份孤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