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腫瘤科>正文

食道癌如何進行正確的診斷

(1)年齡與性別:兒童患者吞咽困難, 常為先天性食管疾病或食管異物引起;中年以上患者的吞咽困難症狀逐漸加重者, 應首先考慮食管癌, 多見於男性;缺鐵性吞咽困難患者絕大多數為女性, 多伴有缺鐵性貧血的其他臨床症狀。

(2)病史與誘因:食管有腐蝕劑損傷史者應考慮食管炎、良性狹窄;有胃酸或膽汁頻繁反流史者多為反流性食管炎(酸性或鹼性反流);食管癌高發地區患者應首先考慮食管癌;吞咽困難由情緒激動誘發者, 提示可能系食管賁門失弛緩症、原發性食管痙攣或神經官能症(癔球症)所致。

(3)梗阻部位:患者所示的梗阻部位一般與食管病變的解剖部位基本吻合, 有定位診斷的參考意義。 食管上段吞咽困難除癌腫外, 可由腫大的甲狀腺、結核性或惡性肉芽腫、缺鐵性貧血的環咽部、頸段食管蹼(先天性異常)等疾病引起;中段梗阻常為食管癌、縱隔占位性病變壓迫食管、食管良性狹窄、食管息肉、食管黏膜下腫瘤等疾病引起;食管下段的吞咽困難主要由癌腫、食管賁門失弛緩症等疾病所致。

(4)與進食的關係:機械性吞咽困難可隨著管腔阻塞程度的加重而對固體食物、軟食、流質依次出現梗阻症狀;運動性吞咽困難如食管賁門失弛緩症、食管痙攣患者進食固體或流質食物均出現吞咽困難;如系腦神經病變引起吞咽肌麻痹、運動不協調者可表現為飲水反嗆(水嗆入氣管)。

(5)伴隨症狀:①吞咽困難伴呃逆者常提示食管下端病變如賁門癌、賁門失弛緩症、膈疝等。 ②伴嘔血者見於食管癌、肉芽腫性病變、反流性食管炎或潰瘍等。 ③伴吞咽疼痛者多見於口咽部炎症或潰瘍、食管炎症或潰瘍、食管賁門失弛緩症等。 ④伴單側性喘鳴音者常提示有縱隔腫瘤壓迫食管或壓迫一側主支氣管可能。

2.體征體格檢查時應注意患者營養狀況, 有無貧血、淺表淋巴結腫大、甲狀腺腫大、頸部包塊、吞咽肌活動異常 等, 必要時作神經系統檢查以鑒定與吞咽有關的腦神經(Ⅸ、Ⅹ、Ⅻ對腦神經)、吞咽肌有無異常。

實驗室檢查:

1.飲水試驗患者取坐位, 將聽診器放置于患者劍突與左肋弓之間,

囑飲水一口, 正常人在8~10s後可聽到噴射性雜音, 如有食管梗阻或運動障礙, 則聽不到聲音或延遲出現, 梗阻嚴重者甚至可將水嘔出。 此方法簡單易行, 可作為初步鑒別食管有無梗阻的方法。

2.食管滴酸試驗對診斷食管炎或食管潰瘍有重要幫助。 患者取坐位, 導入鼻胃管固定於距外鼻孔30cm處, 先滴注生理鹽水, 每分鐘10~12ml, 15min後, 再以同樣速度滴注0.1N鹽酸, 食管炎或潰瘍患者一般在15min內出現胸骨後燒灼樣疼痛或不適, 再換用生理鹽水滴注, 疼痛逐漸緩解。

3.食管24小時pH監測食管腔內行24小時pH監測, 對診斷酸性或鹼性反流有重要幫助。

4.進行有關免疫學及腫瘤標誌物的檢查。

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檢查X線胸部平片可瞭解縱隔有無占位性病變壓迫食管及食管有無異物等;食管X線鋇餐檢查可觀察鋇劑有無滯留,

以判斷病變為梗阻性或肌蠕動失常性。 必要時採用氣鋇雙重造影瞭解食管黏膜皺襞改變。 內鏡及活組織檢查可直接觀察到食管病變, 如食管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或息肉、癌腫等;可觀察食管有無狹窄或局限性擴張、有無賁門失弛緩等。 胃鏡下行活組織病理檢查, 對鑒別食管潰瘍、良性腫瘤與食管癌有重要意義。

2.食管測壓食管測壓可判斷食管運動功能狀態, 一般採用導管側孔低壓灌水測壓法。 正常食管下括約肌(LES)基礎壓力在12~20mmHg, LES壓力/胃內壓》1.0, 如壓力≤10mmHg、LES壓力/胃內壓《0.8, 提示胃食管反流。 但人們發現胃食管反流者與正常人LES壓值多有重疊,

後多改用導管抽出法測壓, 取呼氣末期LES壓值為准。 食管賁門失弛緩症患者測壓僅見非蠕動性小收縮波, 吞咽動作後無明顯蠕動收縮波;而食管痙攣患者可測出強的食管收縮波, LES弛緩功能良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