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一個蛋女性死亡率高達22%
在日常生活中, 雞蛋是最普通不過的營養食品, 常認為它有健腦益智、保護肝臟、防治動脈硬化、預防癌症、延緩衰老等作用。 然而, 日本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長達14年的研究發現, 與同齡人相比, 每天吃1個或以上數量雞蛋的婦女, 與每週只吃一個或兩個雞蛋的婦女相比, 死亡率要高一些。 日本學者選擇了 9300名男女作為研究物件, 這些人都曾經在1980年接受過一次生活方式的問卷調查, 內容包括他們經常食用哪些不同的食物。 跟蹤調查發現, 每天吃一個雞蛋的婦女, 死亡率比每週才吃上一兩個雞蛋的婦女要高出22%(年齡、吸煙習慣和體重等因素不計),
吃雞蛋數量最多的婦女, 因患上心臟病和中風而死亡的概率也要高一些, 儘管從統計角度看, 兩者之間的聯繫並不十分緊密。 學者們認為, 這也可能和婦女很少死于這兩種疾病有關。
男性任吃無事原因尚不清楚
在男性當中, 吃雞蛋與死亡率之間沒有必然聯繫。 研究人員對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清楚。 他們推測, 這也許是因為婦女對自己的飲食習慣瞭解得更清楚一些。
一般情況下, 健康成年人每天吃1-2個雞蛋;老年人每天吃一個比較好;腦力勞動者每天吃兩個雞蛋比較合適;孕婦、產婦、哺乳期女性及身體虛弱者每天可吃2-3個雞蛋,
營養專家提醒每天吃1個雞蛋最好
為此, 記者採訪了有關營養專家。 專家指出, 雞蛋是高蛋白食品, 如果食用過多, 可導致代謝產物增多, 同時也增加腎臟的負擔, 一般來說, 健康成年人只要密切注意和控制通過肉類和乳製品等其他途徑攝入的膽固醇數量, 每天吃1個雞蛋為宜, 且儘量不吃蛋黃, 因為一個蛋黃就包含了健康成年人每天應當攝取的膽固醇數量的三分之二。
水煮雞蛋最營養 但不宜過熟
在烹調上, 對成年人而言, 煮蛋是最佳的吃法, 但不宜煮得過熟, 雞蛋以沸水煮5-7分鐘為宜, 但要注意細嚼慢嚥,
油煎雞蛋過老, 邊緣會被烤焦, 雞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質會變成低分子氨基酸, 這種氨基酸在高溫下常可形成有毒的化學物質。 此外, 要注意茶葉蛋應少吃, 因為茶葉中含酸化物質, 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 對胃起刺激作用, 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
支招如何辨別新鮮雞蛋
1、用日光透射
用左手握成圓形, 右手將蛋放在圓形末端, 對著日光透射, 新鮮的雞蛋呈微紅色, 半透明狀態, 蛋黃輪廓清晰;如果昏暗不透明或有汙斑,
2、觀察蛋殼
蛋殼上附著一層霜狀粉末, 蛋殼顏色鮮明, 氣孔明顯的是鮮蛋;陳蛋正好與此相反, 並有油膩
3、用手輕搖
無聲的是鮮蛋, 有水聲的是陳蛋。
4、可用冷水試
如果蛋平躺在水裡, 說明很新鮮;如果它傾斜在水中, 它至少已存放3-5天了;如果它筆直立在水中, 可能存放10天之久, 如果它浮在水面上, 這種蛋有可能已經變質, 不建議購買。
吃雞蛋小心三大誤區
1、產婦吃雞蛋越多越好
產婦在分娩過程中體力消耗大, 消化吸收功能減弱, 肝臟解毒功能降低, 大量食用後會導致肝、腎的負擔加重, 引起不良後果。 食入過多蛋白質, 還會在腸道產生大量的氨、羥、酚等化學物質, 對人體的毒害很大, 容易出現腹部脹悶,
2、常吃雞蛋膽固醇偏高
不會, 因為蛋黃中含有較豐富的卵磷脂, 是一種強有力的乳化劑, 能使膽固醇和脂肪顆粒變得極細, 順利通過血管壁而被細胞充分利用, 從而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 而且蛋黃中的卵磷脂消化後可釋放出膽鹼, 進入血液中進而合成乙醯膽鹼, 是神經遞質的主要物質, 可提高腦功能, 增強記憶力。
3、生雞蛋更有營養生吃雞蛋不僅不衛生, 容易引起細菌感染, 而且也不營養。 生雞蛋裡含有抗生物素蛋白, 影響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 導致食欲不振、全身無力、肌肉疼痛等“生物素缺乏症”。另外,生雞蛋內含有“抗胰蛋白酶”,會破壞人體的消化功能。至於那些經過孵化、但還沒有孵出小雞的“毛雞蛋”,就更不衛生了。
導致食欲不振、全身無力、肌肉疼痛等“生物素缺乏症”。另外,生雞蛋內含有“抗胰蛋白酶”,會破壞人體的消化功能。至於那些經過孵化、但還沒有孵出小雞的“毛雞蛋”,就更不衛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