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夫妻正是在這種黯淡失色的生活中耗去了韶華時光, 當他們的寶貝“皇帝”隨著年歲增長, 在某一天突然讓他們感覺到陌生時, 他們竟不知該喜該愁。
所謂“喜”, 不過是把孩子養大成人了, 而“愁”的是眼前的“成人”並非如他們所願。 眼前的大“皇帝”孤傲專橫、生活上的難以自理是父母心頭卸不去的負擔。
確實, 為孩子不惜代價旱已成了一種社會風氣, 一種壓力, 人人都在這種壓力下競爭, 孩子們則在幼稚園時期就開始攀比:家有豪車、豪房、傭人。 在很多家庭常可以看到, “小皇帝”勒令父母要麼彎腰躬背當牛做馬讓他們騎著玩,
實際上, 獨生子女在今天這種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更需要磨難坎坷的錘煉, 以塑造他們良好的性格和勇於承擔痛苦的意志。 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家的研究證明, 那些成就卓越的偉大人物, 不僅在智力上超過常人, 在心理素質上也是出類拔萃。 這在於他們幼時得到的有意無意的意志上的磨煉。 父母不假思索就把孩子奉若神明, 只會導致他們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這對孩子非但沒有好處,
除了在出生的頭兩年外, 無需時刻照顧孩子, 過分照顧會使孩子難以擺脫嬰幼兒時期的“自我為中心”與依賴。
曾經有一份報紙披露了這樣一件事。 一位年輕母親抱著五歲的孩子坐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 孩子對媽媽說:“要是我有一支槍就把車上人都打死。 ”媽媽問為什麼, 孩子說:“郡樣我們就不會擠公車了。 ”這個事例不能算是小事一樁, 因為從這五歲孩子嘴裡說出的話絕非天真幼稚的童言童語。 一些做父母的由於過分溺愛而忽視了對孩子品德的培養, 使他們越發放縱。 另一個例子說的是, 一些大學生進入學校後,
愛孩子是每一個父母的天性, 但這種“天性”必須以對孩子的將來負責為前提。 很多家長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一點。 他們通過學習各種有關教育方面的書籍, 或者從長輩的經驗中汲取有益的做法來培養自己的孩子。
做父母的實際上應把婚姻放在首位, 這樣會有助於改變孩子時刻需要照顧的積習。 婚姻關係健全, 家庭的每一個成員才會同樣健全, 這樣孩子就能在穩固的基礎上建立自尊和自愛, 而不是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這個觀點已為很多家庭驗證。 當然, 做父母的應該參照更多的有益的經驗,
關注越多, 孩子要求也越多, 時間長了, 他就成了“小皇帝”。
從小就要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愛護他人, 處處為他人著想。
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事, 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做, 長大了才不會依賴別人。
跌倒了, 自己爬起來。 做父母的不必處處為孩子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