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治療肝膽濕熱 肝膽濕熱如何調理

怎樣治療肝膽濕熱

(一)內治法

1、肝膽濕熱

證候:頭痛目赤, 脅痛口苦, 耳聾、耳腫;或濕熱下注, 陰腫陰癢, 筋痿陰汗, 小便淋濁, 婦女濕熱帶下等。 治則:瀉肝膽實火, 清下焦濕熱。 主方:龍膽瀉肝東加減。 方藥: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木通、車前草、澤瀉、生地、當歸、甘草。 水煎, 取汁200~300毫升, 每日1~2劑, 溫服。

若見嘔逆者, 加竹茹、黃連、半夏;若見吐衄者, 加丹皮、茜草。 若陰囊濕疹, 睾丸腫痛, 或帶下黃臭者, 加地膚子、黃柏;土茯苓、金銀花;若小便頻數澀痛, 甚或小便點滴不下者, 加滑石、沉香。

2、濕熱黃疸

證候:陽黃身熱, 面目、周身黃如桔色, 小便黃赤短澀,

大便不暢(或秘), 腹微滿, 口渴胸悶, 煩躁不安, 或有頭汗出, 別處無汗, 苔黃膩, 脈滑數。 治則:泄熱, 利濕, 退黃。 主方:茵陳蒿東加味。 方藥:茵陳、梔子、車前子、茯苓、滑石、連翹、赤芍。 水煎, 取汁200~300毫升, 每日1~2劑, 溫服。

若黃疸加深, 嗜睡或昏迷者, 宜送服或鼻飼至寶丹、安宮牛黃丸、紫雪丹之類。

3、濕熱阻滯肝膽

證候: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嘔不止, 鬱鬱微煩, 心下痞硬, 或心下滿痛, 大便不解或脅熱下利, 舌苔黃, 脈弦數有力。 治則:和解少陽, 內瀉熱結。 主方:大柴胡東加減。 方藥:柴胡、枳實、厚樸、黃芩、半夏、大黃、生薑, 水煎, 取汁200~300毫升, 每日1~2劑, 溫服。

若腹痛劇烈, 嘔吐蛔蟲者, 宜先服烏梅丸安蛔, 再選用本方;若濕熱煎熬成砂石, 阻滯膽道者, 加金錢草、海金沙、郁金;若胃腸燥熱,

大便不通, 脘腹膿滿者, 加芒硝(沖服)。

(二)外治法

1、外敷藥物

(1)用毛茛、大蒜、白芥子、田基黃, 任選1種, 選敷合穀、列缺, 發泡後, 刺破流出黃水(但操作時避免感染, 最好在醫務工作者的監督下使用此法), 用於濕熱黃疸。

(2)地膚子、土茯苓, 煎水熏洗外☆禁☆陰, 用於陰部濕癢, 帶下黃臭。

2、灌腸療法

(1)生大黃、馬齒莧、黃柏, 水煎取汁150毫升, 保留灌腸20~30分鐘, 每日1~2次。

(2)生大黃、敗醬草, 水煎, 取汁150毫升, 高位灌腸, 保留20~30分鐘, 每日1次, 5~7天為1療程。

肝膽濕熱可用飲食調理

肝膽濕熱飲食應以清淡為主, 儘量少吃一些油膩的食物, 最好做到戒酒, 平時注意調節自己的心情, 心情舒暢也有利於病情的恢復。

肝膽濕熱可以多吃些降濕去熱的食物如苦瓜、松花粉、豬肝、豬腰、螺旋藻等。

還可以熬些湯喝如田基黃煮豬肝、茅根茵陳肉湯、蓮子湯、瓜蔞藕粉羹、金針蘆筍、綠豆粥等, 這些食物都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可以改善肝內微循環, 消除肝膽濕熱炎症, 幫助身體的恢復。

以上就是有關肝膽濕熱的一些相關內容了, 肝膽濕熱的治療原則是清利肝膽, 所以在飲食上我們也要特別注意, 少吃一些肥甘油膩的食物, 這樣對調理肝膽濕熱也是有幫助的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