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腺肌症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 以往稱其為內在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症, 主要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痛經和月經量增多。 那麼, 子宮腺肌症如何診斷?
有哪些臨床表現可以判斷子宮腺肌症:
子宮腺肌症臨床診斷
繼發性逐漸加重性痛經, 發生在中年生育期婦女, 應考慮有子宮腺肌病。 如伴有月經過多, 經期過長, 子宮增大, 更應考慮子宮腺肌病。 子宮碘油造影可見在一處或數處進入肌壁, 形成憩室狀影, 但其陽性率只有20%左右。 最終診斷還靠子宮大體和病理組織學檢查。
子宮腺肌症臨床表現
繼發痛經發生在年齡較長婦女, 即年近40歲時, 痛經逐漸加重, 往往是痙攣性, 以至不能堅持日常工作。 痛經是由於在經期異位內膜水腫, 出血, 刺激肌壁痙攣性收縮所致。
月經量增多, 經期延長, 少數可有月經前後點滴出血, 這是由於子宮體積增大, 子宮腔內膜面積增加, 及子宮肌壁間異位子宮內膜影響子宮肌纖維收縮之故。
雙合診往往發現子宮一致性長大, 有觸痛, 但子宮正常大小甚至小於正常者也可有子宮腺肌症存在。
子宮腺肌症的危害讓人不得不防, 瞭解了子宮腺肌症的臨床症狀, 做好預防, 是對自己負責的最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