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頸椎病為什麼會導致高血壓

頸椎上承頭顱下接軀幹, 神經血管分佈交錯密集, 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有些疾病似乎與頸椎“風馬牛不相及”, 實則關係密切。 其中, 因頸椎不好而出現高血壓, 就很常見。

隨著年齡增長, 動脈硬化和頸椎的退行性變逐步加重。 一旦頭位改變時, 第二頸椎變尖的鉤突或椎體發生退行性變化, 就容易碰上旁邊的椎動脈, 從而影響同側椎 動脈的血液供應。 如果對側的椎動脈狹窄到一定程度, 不足以代償供血, 就容易出現眩暈、嘔吐、眼花等, 並伴隨有血壓升高或降低的現象, 尤以血壓升高為多。 因 而這被稱為“頸源性高血壓”。

有資料顯示, 這類高血壓多發於40—50歲, 男性多於女性。 45歲以上高血壓合併頸椎病變的發生率為82.3% 。

這類高血壓有些“特別之處”。 如患病初期, 患者的血壓升高或降低, 往往與頸椎病發作同步。 多是出現頸後部疼痛、頭痛或頭暈等頸椎病症狀時, 血壓異常改變;頭頸部症狀緩解後, 血壓亦隨之平穩。

而且, 頸椎病和高血壓都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 往往並存。 這也導致這類高血壓極易誤診。 不少患者按普通高血壓病進行治療一段時間後, 症狀沒有明顯改善, 誤以為是降壓藥效果不好, 不斷更換藥品。 但其頸椎病的症狀一旦得到改善, 血壓便趨於穩定。

因此, 對於長期高血壓、且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 家庭中沒有高血壓家族史,

症狀發作有類似頸椎病特點的人, 不妨查查頸椎, 拍攝一下頸椎X線片或頸椎CT片, 即可找到元兇。

頸源性高血壓的治療方法, 因人而異。 一般, 不建議這類患者吃大量降壓藥。 因為血壓快速下降, 降得過快過低, 會導致腦部血液灌注量突然降低, 可能會加重腦 缺血。 對於這類患者, 反而應著力於緩解頸椎症狀。 如果血壓升高太快太明顯, 則可以用些短效降壓藥, 但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此外, 這類患者要積極改善生活方式, 如低鹽飲食、低脂、低膽固醇飲食, 減少精神壓力, 以穩定血壓。 還可以到正規醫院骨科, 進行推拿、按摩、牽引等, 以達到治本。

要防住頸源性高血壓, 預防頸椎病是關鍵。 中老年人要注意頭頸部姿勢,

不要長時間低頭工作、看電視, 過30分鐘要抬頭, 活動一下頸部。 習慣低枕睡眠, 多參 加一些戶外活動, 如散步、慢跑、爬山、游泳等。 必須提醒的是, 不正確的運動方法可能會加重椎間盤負重, 如民間流行的頭部“米字操”等, 在運動時需要用力搖 動頭部, 極易造成椎動脈缺血, 損傷周圍組織, 加重頭昏、頭暈, 極易誘發短暫性暈厥。 頸源性高血壓者要避免這類運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