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型:我真的老了嗎?
陶先生原是某事業單位的老總, 為人正直, 工作有能力, 而且非常敬業。 工作幾十年, 他幾乎每天都是早出晚歸, 連女兒出嫁這樣的大事, 也都是由妻子一人操辦的。
今年二月, 陶先生退休了。 起初幾天, 他感到特別愜意, 因為他自從走上領導崗位後, 就沒有過這樣輕鬆的日子。 但不到一周, 就迅速被另一種惡劣心境給吞沒了――孤獨、寂寞、失落、傷感便一起向他襲來。
“我真的老了嗎?我今後真的就要這樣飽食終日而無所事事了嗎?”陶先生經常在心裡一遍遍地向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
陶先生的妻子抱怨陶先生“有病”, 陶先生的女兒也覺得父親有點兒不對勁, 以前一貫以理服人的老爺子現在經常說話抬杠, 像是變了一個人。 開始時, 陶先生以為自己的心臟有問題, 後來陶先生找到了心理醫生。 經過檢查, 心理醫生覺得陶先生患的並非心臟病, 而是心病――老年抑鬱症。
專家分析:
不平衡、不適應是很多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准老人”在剛退休時出現的心理障礙。 特別是對於忙慣了的工作狂,
陶先生有抑鬱的表現, 也有明顯的焦慮症狀, 緣於他退休前一直身居要職, 一時間無法適應退休後帶來的落差。 陶先生應該用平常心去看待這個人生的必經階段, 並且放下架子, 和其他老人交朋友, 培養種花養鳥等各種有益身心的興趣, 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 這樣才能走出抑鬱的陰影。
自我折磨型:一人退休全家受累
吳女士是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的人事處處長, 今年52歲。 去年底, 單位改制, 動員50歲以上的女員工提前退休, 吳女士第一個帶頭退了下來。
吳女士的丈夫是本市一家著名企業的總工,
專家分析:
吳女士因清高而孤獨的, 因孤獨而胡思亂想, 繼而陷入過度的猜疑和擔憂是其突出的表現。 這主要是由於其工作需求、依存需求、支配需求, 尊敬需求得不到滿足造成的。 對這樣的“准老人”, 社會和家庭應儘量提供一些工作和學習的機會,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給予足夠的尊重。 認知治療可幫助她意識到無端的猜疑與擔憂是一種病態模式。
疑病症:誰說我沒有病?
王女士是政府機關的公務員, 今年57歲, 兩年前退休。 王女士在退休後的兩年時間裡, 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醫院。 在那裡, 她與老姐妹們交流“病情”。 從醫院回到家裡, 與老姐妹在電話裡談的也是吃什麼藥、有了什麼好轉或者給對方介紹偏方。
母親的“病”這麼嚴重, 兒女們決定給老媽徹底檢查一下。 檢查結果, 王女士除了有點血脂偏高外, 沒有什麼大病。 對於這個結果兒女們很高興, 王女士卻不信:別人都有病, 我怎麼能沒病?一定是醫生水準太低, 沒檢查出來。 沒辦法, 兒女們只好帶她到另一家大醫院全面檢查, 結果相同, 對此王女士仍有疑慮。 現在, 王女士又迷上了中醫, 隔三岔五地往家買中藥,看病、買藥、熬藥幾乎成了王女士退休生活的全部內容。
專家分析:
王女士得了典型的疑病症,表面上看,是她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完全失去安全感,所以根本置醫院的客觀檢查結果於不顧,堅持整天看病吃藥。實際上王女士可能是無意識通過“扮演”病人的角色,來獲得家人的關注,以繼續保持自己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
專家建議:給“准老人”更多的關懷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自古就有人精闢地描述了多數老年人的心態。其實50~60歲的“准老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和困惑絕不亞於青少年。更主要的是,他們對自己也很苛求,心理專家認為,要讓“准老人”順利地度過這人生的必經階段,社會和家庭都應給予更多的關懷。
社會:讓“准老人”平穩著陸
首先,社會應關注“准老人”的社會適應問題,可以考慮在他們正式離職前有1~3年的調整期,讓他們的工作時間逐漸減少至隔日上班或只上半天班等。另外可以考慮舉辦退休前學習班,教他們如何安排閒暇時間,教他們怎麼玩。在他們真正退休的那一天,最好能與社區辦理移交手續,如同畢業分配去報到一樣,社區應根據他們的基本特點安排其參加活動。
子女:主動完成角色互換
“准老人”的子女往往還羽翼未豐,其在社會、經濟、家庭的地位還無法超越父輩,也不習慣由被領導者向領導者、受照顧者向照顧者的角色轉換。在雙方的角色互換的磨合過程中,子女應主動對“准老人”在生活上關心、感情上溝通,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配偶:盡好“老伴”的職責
身為“准老人”的配偶,則應多肯定對方的優點,切忌指責對方的無能或總是嘮叨以前怎樣怎樣地好,應仔細聆聽對方的傾訴,要知道真正能做到互訴衷腸的夫妻雙方的心理就容易平衡得多。
本人:主動去適應角色改變
“准老人”自身請勿反復自問:我是否老了?是否有價值?我是否真的老不中用了?我生活中還有什麼希望?接納自身的生理老化,也接受自身心理功能的部分改變,主動去適應角色的改變以調整自己的角色行為。
“我真的老了嗎?我今後真的就要這樣飽食終日而無所事事了嗎?”陶先生經常在心裡一遍遍地向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他開始變得鬱鬱寡歡,記憶力也大不如前,有幾次甚至忘了自己已經退休,拿著公事包準備去上班。又過了沒多久,陶先生開始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而且覺得特別煩躁,看什麼都覺得不順眼,動不動就會對家人發脾氣。
陶先生的妻子抱怨陶先生“有病”,陶先生的女兒也覺得父親有點兒不對勁,以前一貫以理服人的老爺子現在經常說話抬杠,像是變了一個人。開始時,陶先生以為自己的心臟有問題,後來陶先生找到了心理醫生。經過檢查,心理醫生覺得陶先生患的並非心臟病,而是心病――老年抑鬱症。
專家分析:
不平衡、不適應是很多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准老人”在剛退休時出現的心理障礙。特別是對於忙慣了的工作狂,如果突然閑下來,生活就會頓時失去目標和意義,如自己平時又沒有特別的興趣、愛好,情況就會更糟,不僅會讓其晚年生活悶悶不樂,甚至還會引發嚴重疾病。
陶先生有抑鬱的表現,也有明顯的焦慮症狀,緣於他退休前一直身居要職,一時間無法適應退休後帶來的落差。陶先生應該用平常心去看待這個人生的必經階段,並且放下架子,和其他老人交朋友,培養種花養鳥等各種有益身心的興趣,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這樣才能走出抑鬱的陰影。
自我折磨型:一人退休全家受累
吳女士是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的人事處處長,今年52歲。去年底,單位改制,動員50歲以上的女員工提前退休,吳女士第一個帶頭退了下來。
吳女士的丈夫是本市一家著名企業的總工,收入頗豐,兒子也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按理說,無任何經濟壓力和家庭負擔的吳女士退休後應該過得很輕鬆,很瀟灑才是,但她偏偏整天喊累,而且還常常出現胸悶、頭痛、心慌的症狀。原來,吳女士的累是因為過於清閒,導致精神空虛進而胡思亂想造成的。吳女士自從退休後,就很少與外界往來,丈夫和兒子工作忙,根本沒多少時間在家,而社區裡為退休人員安排的一些活動,她又覺得層次太低,不願參加,所以整天基本上是一個人打發日子。現在,她非常喜歡一個人胡思亂想,有時連自己也弄不清真假了。比如,丈夫下班晚回來一個小時,她馬上會想到是不是車子出事了,或者被年輕的女同事給勾引了,搞得自己痛苦不堪;兒子出差比預期的時間晚回來一天,而且事先也告訴過她事情可能不一定辦得很順利,但她還是馬上想到兒子坐的飛機是不是出事了或被壞人搶劫了,不辭辛苦地自我折磨著,直到把自己弄得驚恐萬狀。現在,吳女士不僅自己累,丈夫和兒子也被她搞得很累。
專家分析:
吳女士因清高而孤獨的,因孤獨而胡思亂想,繼而陷入過度的猜疑和擔憂是其突出的表現。這主要是由於其工作需求、依存需求、支配需求,尊敬需求得不到滿足造成的。對這樣的“准老人”,社會和家庭應儘量提供一些工作和學習的機會,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給予足夠的尊重。認知治療可幫助她意識到無端的猜疑與擔憂是一種病態模式。
疑病症:誰說我沒有病?
王女士是政府機關的公務員,今年57歲,兩年前退休。王女士在退休後的兩年時間裡,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醫院。在那裡,她與老姐妹們交流“病情”。從醫院回到家裡,與老姐妹在電話裡談的也是吃什麼藥、有了什麼好轉或者給對方介紹偏方。
母親的“病”這麼嚴重,兒女們決定給老媽徹底檢查一下。檢查結果,王女士除了有點血脂偏高外,沒有什麼大病。對於這個結果兒女們很高興,王女士卻不信:別人都有病,我怎麼能沒病?一定是醫生水準太低,沒檢查出來。沒辦法,兒女們只好帶她到另一家大醫院全面檢查,結果相同,對此王女士仍有疑慮。現在,王女士又迷上了中醫,隔三岔五地往家買中藥,看病、買藥、熬藥幾乎成了王女士退休生活的全部內容。
專家分析:
王女士得了典型的疑病症,表面上看,是她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完全失去安全感,所以根本置醫院的客觀檢查結果於不顧,堅持整天看病吃藥。實際上王女士可能是無意識通過“扮演”病人的角色,來獲得家人的關注,以繼續保持自己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
專家建議:給“准老人”更多的關懷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自古就有人精闢地描述了多數老年人的心態。其實50~60歲的“准老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和困惑絕不亞於青少年。更主要的是,他們對自己也很苛求,心理專家認為,要讓“准老人”順利地度過這人生的必經階段,社會和家庭都應給予更多的關懷。
社會:讓“准老人”平穩著陸
首先,社會應關注“准老人”的社會適應問題,可以考慮在他們正式離職前有1~3年的調整期,讓他們的工作時間逐漸減少至隔日上班或只上半天班等。另外可以考慮舉辦退休前學習班,教他們如何安排閒暇時間,教他們怎麼玩。在他們真正退休的那一天,最好能與社區辦理移交手續,如同畢業分配去報到一樣,社區應根據他們的基本特點安排其參加活動。
子女:主動完成角色互換
“准老人”的子女往往還羽翼未豐,其在社會、經濟、家庭的地位還無法超越父輩,也不習慣由被領導者向領導者、受照顧者向照顧者的角色轉換。在雙方的角色互換的磨合過程中,子女應主動對“准老人”在生活上關心、感情上溝通,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配偶:盡好“老伴”的職責
身為“准老人”的配偶,則應多肯定對方的優點,切忌指責對方的無能或總是嘮叨以前怎樣怎樣地好,應仔細聆聽對方的傾訴,要知道真正能做到互訴衷腸的夫妻雙方的心理就容易平衡得多。
本人:主動去適應角色改變
“准老人”自身請勿反復自問:我是否老了?是否有價值?我是否真的老不中用了?我生活中還有什麼希望?接納自身的生理老化,也接受自身心理功能的部分改變,主動去適應角色的改變以調整自己的角色行為。
隔三岔五地往家買中藥,看病、買藥、熬藥幾乎成了王女士退休生活的全部內容。
專家分析:
王女士得了典型的疑病症,表面上看,是她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完全失去安全感,所以根本置醫院的客觀檢查結果於不顧,堅持整天看病吃藥。實際上王女士可能是無意識通過“扮演”病人的角色,來獲得家人的關注,以繼續保持自己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
專家建議:給“准老人”更多的關懷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自古就有人精闢地描述了多數老年人的心態。其實50~60歲的“准老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和困惑絕不亞於青少年。更主要的是,他們對自己也很苛求,心理專家認為,要讓“准老人”順利地度過這人生的必經階段,社會和家庭都應給予更多的關懷。
社會:讓“准老人”平穩著陸
首先,社會應關注“准老人”的社會適應問題,可以考慮在他們正式離職前有1~3年的調整期,讓他們的工作時間逐漸減少至隔日上班或只上半天班等。另外可以考慮舉辦退休前學習班,教他們如何安排閒暇時間,教他們怎麼玩。在他們真正退休的那一天,最好能與社區辦理移交手續,如同畢業分配去報到一樣,社區應根據他們的基本特點安排其參加活動。
子女:主動完成角色互換
“准老人”的子女往往還羽翼未豐,其在社會、經濟、家庭的地位還無法超越父輩,也不習慣由被領導者向領導者、受照顧者向照顧者的角色轉換。在雙方的角色互換的磨合過程中,子女應主動對“准老人”在生活上關心、感情上溝通,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配偶:盡好“老伴”的職責
身為“准老人”的配偶,則應多肯定對方的優點,切忌指責對方的無能或總是嘮叨以前怎樣怎樣地好,應仔細聆聽對方的傾訴,要知道真正能做到互訴衷腸的夫妻雙方的心理就容易平衡得多。
本人:主動去適應角色改變
“准老人”自身請勿反復自問:我是否老了?是否有價值?我是否真的老不中用了?我生活中還有什麼希望?接納自身的生理老化,也接受自身心理功能的部分改變,主動去適應角色的改變以調整自己的角色行為。
“我真的老了嗎?我今後真的就要這樣飽食終日而無所事事了嗎?”陶先生經常在心裡一遍遍地向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他開始變得鬱鬱寡歡,記憶力也大不如前,有幾次甚至忘了自己已經退休,拿著公事包準備去上班。又過了沒多久,陶先生開始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而且覺得特別煩躁,看什麼都覺得不順眼,動不動就會對家人發脾氣。
陶先生的妻子抱怨陶先生“有病”,陶先生的女兒也覺得父親有點兒不對勁,以前一貫以理服人的老爺子現在經常說話抬杠,像是變了一個人。開始時,陶先生以為自己的心臟有問題,後來陶先生找到了心理醫生。經過檢查,心理醫生覺得陶先生患的並非心臟病,而是心病――老年抑鬱症。
專家分析:
不平衡、不適應是很多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准老人”在剛退休時出現的心理障礙。特別是對於忙慣了的工作狂,如果突然閑下來,生活就會頓時失去目標和意義,如自己平時又沒有特別的興趣、愛好,情況就會更糟,不僅會讓其晚年生活悶悶不樂,甚至還會引發嚴重疾病。
陶先生有抑鬱的表現,也有明顯的焦慮症狀,緣於他退休前一直身居要職,一時間無法適應退休後帶來的落差。陶先生應該用平常心去看待這個人生的必經階段,並且放下架子,和其他老人交朋友,培養種花養鳥等各種有益身心的興趣,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這樣才能走出抑鬱的陰影。
自我折磨型:一人退休全家受累
吳女士是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的人事處處長,今年52歲。去年底,單位改制,動員50歲以上的女員工提前退休,吳女士第一個帶頭退了下來。
吳女士的丈夫是本市一家著名企業的總工,收入頗豐,兒子也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按理說,無任何經濟壓力和家庭負擔的吳女士退休後應該過得很輕鬆,很瀟灑才是,但她偏偏整天喊累,而且還常常出現胸悶、頭痛、心慌的症狀。原來,吳女士的累是因為過於清閒,導致精神空虛進而胡思亂想造成的。吳女士自從退休後,就很少與外界往來,丈夫和兒子工作忙,根本沒多少時間在家,而社區裡為退休人員安排的一些活動,她又覺得層次太低,不願參加,所以整天基本上是一個人打發日子。現在,她非常喜歡一個人胡思亂想,有時連自己也弄不清真假了。比如,丈夫下班晚回來一個小時,她馬上會想到是不是車子出事了,或者被年輕的女同事給勾引了,搞得自己痛苦不堪;兒子出差比預期的時間晚回來一天,而且事先也告訴過她事情可能不一定辦得很順利,但她還是馬上想到兒子坐的飛機是不是出事了或被壞人搶劫了,不辭辛苦地自我折磨著,直到把自己弄得驚恐萬狀。現在,吳女士不僅自己累,丈夫和兒子也被她搞得很累。
專家分析:
吳女士因清高而孤獨的,因孤獨而胡思亂想,繼而陷入過度的猜疑和擔憂是其突出的表現。這主要是由於其工作需求、依存需求、支配需求,尊敬需求得不到滿足造成的。對這樣的“准老人”,社會和家庭應儘量提供一些工作和學習的機會,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給予足夠的尊重。認知治療可幫助她意識到無端的猜疑與擔憂是一種病態模式。
疑病症:誰說我沒有病?
王女士是政府機關的公務員,今年57歲,兩年前退休。王女士在退休後的兩年時間裡,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醫院。在那裡,她與老姐妹們交流“病情”。從醫院回到家裡,與老姐妹在電話裡談的也是吃什麼藥、有了什麼好轉或者給對方介紹偏方。
母親的“病”這麼嚴重,兒女們決定給老媽徹底檢查一下。檢查結果,王女士除了有點血脂偏高外,沒有什麼大病。對於這個結果兒女們很高興,王女士卻不信:別人都有病,我怎麼能沒病?一定是醫生水準太低,沒檢查出來。沒辦法,兒女們只好帶她到另一家大醫院全面檢查,結果相同,對此王女士仍有疑慮。現在,王女士又迷上了中醫,隔三岔五地往家買中藥,看病、買藥、熬藥幾乎成了王女士退休生活的全部內容。
專家分析:
王女士得了典型的疑病症,表面上看,是她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完全失去安全感,所以根本置醫院的客觀檢查結果於不顧,堅持整天看病吃藥。實際上王女士可能是無意識通過“扮演”病人的角色,來獲得家人的關注,以繼續保持自己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
專家建議:給“准老人”更多的關懷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自古就有人精闢地描述了多數老年人的心態。其實50~60歲的“准老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和困惑絕不亞於青少年。更主要的是,他們對自己也很苛求,心理專家認為,要讓“准老人”順利地度過這人生的必經階段,社會和家庭都應給予更多的關懷。
社會:讓“准老人”平穩著陸
首先,社會應關注“准老人”的社會適應問題,可以考慮在他們正式離職前有1~3年的調整期,讓他們的工作時間逐漸減少至隔日上班或只上半天班等。另外可以考慮舉辦退休前學習班,教他們如何安排閒暇時間,教他們怎麼玩。在他們真正退休的那一天,最好能與社區辦理移交手續,如同畢業分配去報到一樣,社區應根據他們的基本特點安排其參加活動。
子女:主動完成角色互換
“准老人”的子女往往還羽翼未豐,其在社會、經濟、家庭的地位還無法超越父輩,也不習慣由被領導者向領導者、受照顧者向照顧者的角色轉換。在雙方的角色互換的磨合過程中,子女應主動對“准老人”在生活上關心、感情上溝通,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配偶:盡好“老伴”的職責
身為“准老人”的配偶,則應多肯定對方的優點,切忌指責對方的無能或總是嘮叨以前怎樣怎樣地好,應仔細聆聽對方的傾訴,要知道真正能做到互訴衷腸的夫妻雙方的心理就容易平衡得多。
本人:主動去適應角色改變
“准老人”自身請勿反復自問:我是否老了?是否有價值?我是否真的老不中用了?我生活中還有什麼希望?接納自身的生理老化,也接受自身心理功能的部分改變,主動去適應角色的改變以調整自己的角色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