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 是由於膀胱括約肌損傷或神經功能障礙而喪失排尿自控能力, 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多發于老年患者, 嚴重危害患者的正常生活, 下面是中醫怎麼看待尿失禁原因的介紹。
1、膀朧氣化失司
李挺《醫學人門》雲:下虛內損, 則膀膚不約, 便溺自遺, 或尿後遺餘瀝, 皆火盛水不得寧。 王綸在《明醫雜著》提及膀朧火邪妄動亦可致水不得寧, 故不能禁而頻數來也。 這些論述均闡明了膀朧氣化功能失調是遺溺、小便不禁的基本病因。
2、腎氣、腎陽不足
中風患者常見於中老年人, 年老體弱或久病體虛, 可致腎陽不足,
3、脾虛失於運化
薛己在《薛己醫案》中雲:膀朧不約為遺溺, 小便不禁, 常常出而不覺也……若小便頻數, 或勞而益甚, 屬脾氣虛一脾居中焦, 為水液升降之樞紐, 脾氣不足, 升降失調, 水液無制則生遺溺。
4、肝失疏泄
肝氣鬱結,
疏泄失司, 從而影響三焦水液的運送及氣化功能, 形成遺溺。
5、肺氣虛弱, 宣降失司
肺為水之上源, 有主一身之氣, 主治節, 通調水道, 下輸膀朧的作用, 肺氣虛弱, 氣不布津, 通調失職, 水液無以下注膀朧則生遺溺。
6、三焦運化失司
人體水液正常代謝有賴於三焦的氣化功能正常, 三焦的氣化功能又依靠肺、脾、腎三髒維持, 三焦決讀無力, 膀朧疏泄失司, 故小便失禁。
總的來說, 從中醫上看, 尿失禁的病因病機在於膀朧氣化失司, 腎氣、腎陽不足, 脾虛失於運化, 肝失疏泄, 肺氣虛弱、失于宣降, 三焦運化失司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