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肛腸科>正文

直腸息肉的病因 老人直腸息肉如何治療

直腸息肉的病因

1、飲食因素

飲食因素與直腸息肉的形成有一定關係, 特別是細菌和膽酸相互作用, 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

2、遺傳因素

一般認為, 息肉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 從目前研究情況表明, 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後代子女, 在遺傳機會上男女是均等的, 沒有性別的差異。

3、炎症刺激

直腸粘膜長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腸粘膜的息肉生成, 這是由於腸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腫, 糜爛潰瘍癒合之後。

導致疤痕逐漸收縮, 形成息肉狀, 又由於慢性炎症刺激, 致腺體阻塞, 粘液儲留而發病。

糞便、異物刺激和機械性損傷;糞便粗渣和異物長期刺激腸粘膜上皮, 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腸粘膜損傷, 使細胞出現異常增生, 形成息肉。

4、糞便、異物刺激和機械性損傷

糞便粗渣和異物長期刺激腸粘膜上皮, 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腸粘膜損傷, 使細胞出現異常增生, 形成息肉。

糞便異物刺激和機械性損傷:糞便粗渣和異物長期刺激腸粘膜上皮, 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腸粘膜損傷, 使細胞出現異常增生, 形成息肉。

5、管狀腺瘤

主要為管狀結構, 約占腺瘤總數80%, 大部分有蒂, 呈球形、梨形, 表現光滑或有很淺的裂溝, 明顯發紅充血, 部分可見血斑, 使表面呈虎斑樣, 一般在1cm左右, 大者可達3cm。

6、絨毛狀腺瘤

絨毛成份超過80%, 較少見。

大部分為無蒂型, 花壇狀或菜花樣, 少數呈亞蒂絨球狀, 表面不光滑, 有無數絨毛突起。

充血水腫及糜爛, 常附有半透明粘液。 直徑一般》2cm, 單發多見, 好發於直腸、乙狀結腸, 本型惡變率極高為40~50%。

7、管狀—絨毛腺瘤

絨毛成份《25~75%。

8、家族性腺瘤病

以大腸多發性腺瘤為特徵, 結腸鏡下呈大量密集分佈于全結腸, 形態呈球形梨形有蒂或無蒂。 大多僅數毫米, 數目多密集分佈, 幾乎見不到正常粘膜, 呈地毯樣, 個別體積較大, 出現絨毛狀或混合型腺瘤。

9、多發性腺瘤

大腸多發性腺瘤, 以腺管狀多見。

10、錯構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間質豐富, 有許多擴大成囊的腺腔。

11、炎症性息肉

炎表面色澤變白、質脆, 周圍粘膜有炎症改變。

腺瘤狀息肉的形成可能存在兩個相關基因,

即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 顯性基因主要與家族息肉病, 而隱性基因主要與孤立腺瘤性息肉有聯繫。 如家族性息肉病, 屬於染色體顯性遺傳, 有明顯的家族史。

老人直腸息肉的治療

直腸息肉的處理原則是發現息肉即行手術摘除。 目前摘除息肉的主要方法是內鏡下行各種摘除法。 根據息肉的形態、大小、數量及蒂的有無、長短粗細而分別採用:

1、高頻電凝圈套切除法

主要用於有蒂息肉。

2、高頻電凝灼除法

主要用於多發半球狀小息肉。

3、高頻電凝熱活檢鉗法

目前很少應用, 主要被②④法取代。

4、活檢鉗除法

主要用於單發或少數球狀小息肉, 簡便易行, 又可取活組織病理檢查。

5、鐳射氣化法和微波透熱法

適於無需留組織學標本者。

6、黏膜剝離嵌除法

主要用於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7、“密接”摘除法

主要用於長蒂大息肉, 難以懸於腸腔者採用大息肉密接腸壁電凝切除法。

8、分期批摘除法

主要用於10~20顆以上息肉患者無法一次切除者。

9、內鏡、外科手術聯合治療法

主要用於息肉病患者, 即將息肉稀疏區以手術切除, 這樣即可達到治療目的, 又可維持大腸正常功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