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小兒麻痹症後, 家長應警惕小兒麻痹症的危害, 防止小兒麻痹症對患者的健康成長, 造成嚴重的影響。 那麼小兒麻痹後遺症期的康復治療護理該怎麼進行呢?我們由專家詳細的介紹下小兒麻痹症後遺症康復護理治療有哪些呢。
發病2年之後, 即稱為“後遺症期”。 此時已經死亡的運動神經細胞, 即不再恢復, 癱瘓的肌肉已憂為定局, 再用藥物治療不直作用。 但因肌力失去平衡, 肢體不正常負重, 骨與關節的畸形繼續發展, 甚至達到嚴重程度。 此期應根據患兒的癱瘓部位、畸形程度、性別、年齡等具體情況,
1心理護理:麻痹後遺症的兒童, 在手術前易產生緊張、恐懼的心理, 他們離開了熟悉的家庭和學校, 來到了陌生的醫院, 並要接受手術治療。 兒童對各種注射及其它技術操作的疼痛刺激, 常常使兒童見了醫生、護士就怕, “談針色變”、“談刀色變”, 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的惡性循環。 所以, 護士在兒童入院時, 讓其儘快的熟悉周圍的環境及患友, 用和藹的態度幫助他們。 掌握熟練的技術操作, 動作輕柔且穩准, 一次成功, 以母親的感情接近他們, 努力以愛心替代他們的母愛, 掌握兒童的心理規律,
2飲食護理:給患兒營養豐富、高蛋白、高脂肪、多維生素的食物, 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以提高對手術的耐受力。
3保持關節功能位的訓練及護理:如果一側肢體麻痹, 用繃帶固定患肢, 健側做肢體的屈伸運動, 如雙側肢體麻痹, 護士要指導患兒糾正不正常的姿勢, 踝關節保持90°中立位, 避免足下垂, 膝關節保持伸直位, 髖關節保持伸直中立位, 避免屈曲、外翻、外旋, 腕關節避免屈曲、下垂等, 要根據患兒肢體功能畸形情況和發生的部位不同, 採用一些彈力繃帶、沙袋、小夾板、輔助支具來保持關節功能位,
4保持和緩解關節活動度的護理 肌腱、筋膜、關節囊, 這些組織的攣縮也是引起畸形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護士要指導進行關節大幅度的運動, 護士或患兒自己進行被動運動, 可較有力地牽伸攣縮和粘連組織, 擴大關節活動度, 動作要平穩緩和, 以引起一定的緊張或酸痛感覺, 但病人可從容忍受, 以不引起肌肉痙攣為度, 防止關節攣縮畸形。
5保持和增強肌力的訓練及護理:護士要訓練、指導患兒做主動運動, 盡力達到最大的運動幅度, 主動運動的牽伸力量可能不大, 但兼有加強肌力的作用, 在肌肉或肌腱粘連, 妨礙肌腱向遠端滑移, 而使遠端關節的主動運動受限時,
溫馨提示:以上就是小兒麻痹症後遺症康復護理。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小編相信大家都對此病也有了一定的瞭解, 希望大家仔細瞭解並運用到生活中去, 只有平時注意愛護身體, 日後身體才會報答你。 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