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膽囊癌的治療分為辨證論治、膽囊癌中藥單方驗方治療及針刺治療幾種方法。 目前中醫治療膽囊癌大部分是在手術治療之後用藥, 或配合化療一起進行。 但也有因患者身體狀況不能承受手術, 或因不願接受手術而僅用中藥治療的報導。
1. 辨證論治臨床上根據患者具體症狀、體征, 辨證分為不同證型。 對於瘀滯型、濕熱型及火毒型, 以大柴胡湯為主方, 隨證加減;而對正氣虧虛型, 則以八珍湯合逍遙散加減為主方治療。
1)瘀滯型:
治法:疏肝理氣, 降逆止痛方藥:柴胡10克, 黃芩10克, 枳殼12克, 白芍15克, 半夏12克,
2)濕熱型:
治法:膽囊癌中藥清熱利濕, 舒肝理氣 方藥:柴胡12克, 黃芩10克, 茵陳15克, 大黃9克, 半夏12克, 郁金10克, 金錢草15克, 白花蛇舌草15克, 枳殼12克, 麥芽12克, 梔子10克, 陳皮6克, 蒼術12克。
3)火毒型:
治法:瀉火解毒, 疏肝清熱方藥:柴胡10克, 黃芩10克, 大黃9克, 枳實10克, 山梔10克, 石膏30克, 茵陳15克, 白茅根30克, 黃連6克, 白芍15克, 白花蛇舌草15克, 麥芽18克。
4)正虛型:
治法:膽囊癌中藥氣血雙補, 健脾益腎方藥:太子參20克, 黃芪30克, 白術10克, 茯苓12克, 陳皮6克, 黃精12克, 雞血藤30克, 白芍15克, 淫羊藿10克, 熟地12克, 麥芽15克, 白花蛇舌草15克。
2. 臨床辨證加減用藥:
熱重加石膏、銀花、板藍根、連翹;便秘重用大黃, 加芒硝、厚樸、萊菔子;疼痛加木香、川楝子、玄胡索、白芍;嘔吐加半夏、竹茹、生薑、代赭石、杷葉、藿香、旋覆花、砂仁;便溏加蒼術、苡米、扁豆、山藥、石榴皮;瘀血加桃仁、紅花、赤芍、歸尾;食欲不振加藿香、佩蘭、穀芽、麥芽、山楂、神曲、山藥;腹脹加萊菔子、大腹皮、砂仁、沉香、厚樸、陳皮、木香。
3. 膽囊癌常用的抗癌中藥:
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蚤休、土茯苓、八月劄、山豆根、蛇莓、龍葵、雷公藤、藤梨根、水楊梅根、野葡萄根、虎杖、腫節風等。 4. 膽囊癌術後的中醫藥療法1) 膽囊切除術後, 右脅下脹或胃脹, 食少口苦, 大便秘結, 乏力, 舌苔黃膩, 脈弦, 治宜疏肝利膽, 清化濕熱。 方用大柴胡東加減, 藥用:柴胡10克, 制半夏10克, 炒黃芩12克, 枳實10克, 生大黃1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蚤休10克, 大葉金錢草30克, 廣郁金10克, 廣木香10克。
2) 姑息手術後, 切開總膽管留置T形管引流,
3) 對高齡患者膽囊癌廣泛轉移, 正氣虛損, 陰液耗損, 消瘦惡病質, 倦怠乏力甚或臥床不起, 午後低熱, 口幹食少, 黃疸晦暗, 糞如陶土, 尿赤, 右肋下可觸及腫塊, 舌紅無苔, 脈細數, 治宜益氣育陰, 清化祛瘀。 藥用:太子參12克、北沙參10克、麥冬10克、生地10克、知母10克、川石斛12克、白術10克、枳實10克、茵陳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石見穿15克、地鱉蟲10克、桃仁0克、赤芍12克、生大黃10克、廣郁金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