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措施】
急性硬膜外血腫的治療,
原則上一經診斷即應施行手術,
排除血腫以緩解顱內高壓,
術後根據病情給予適當的非手術治療。
一般若無其他嚴重併發症且腦原發損傷較輕者,
預後均良好。
死亡率介於10%~25%之間,
不同地區或單位懸殊較大。
實際上這類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並非血腫本身,
而是因腦疝形成後所引起的腦幹繼發性損害所致,
因此,
必須作到早期診斷、及時處理,
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1)手術治療:通常多採用骨窗開顱或骨瓣開顱術,
便於徹底清除血腫、充分止血和必要時行硬膜下探查,
是硬膜外血腫沿用已久的術式。
近年來,
由於ct掃描檢查的廣泛應用,
血腫的部位、大小和腦損傷情況瞭若指掌,
並能動態地觀察血腫的變化,
因此有作者採用顱骨鑽孔引流硬膜外血腫也獲得成功。
①骨窗開顱硬膜外血腫清除術:適用於病情危急,
已有腦疝來不及行影像學診斷及定位,
直接送入手術室搶救的病人,
先行鑽孔探查,
然後擴大成骨窗清除血腫。
鑽孔的順序應是先在瞳孔散大側顳部骨折線的附近,
約有60%~70%的硬膜外血腫可被發現。
探得血腫後按需要延長切口,
擴大骨紮,
排出血腫,
並妥善止血。
若清除血腫後硬腦膜張力仍高,
或膨起或呈藍色時均應切開探查,
以免遺漏硬腦膜下或腦內血腫。
術畢,
硬膜外置橡皮引流條,
分層縫合頭皮。
顱骨缺損留待2~3月之後擇期修補。
②骨瓣開顱硬膜外血腫清除術:適用於血腫定位明確的病例。
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
行成形骨瓣開顱。
暴露血腫後不必急於挖出血腫,
因此,
時顱壓已得到相當的緩解,
為減少出血起見,
可由血腫周邊向血腫最厚處近顱底側逐漸剝離,
多能發現已破裂的硬腦膜動靜脈,
而予以電凝或縫紮。
待血腫清除後,
宜用生理鹽水沖洗創面,
仔細審視有無出血點,
並逐一止住,
以防術後再出血。
如果硬腦膜張力高或疑有硬腦膜下血腫時,
應切開硬膜探查,
切勿輕易去骨瓣減壓草率結束手術。
須知,
遺漏血腫是造成病人術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術畢,
懸吊硬腦膜於骨窗外緣,
還納骨瓣,
分層縫合頭皮,
硬膜外置引流24~48小時。
③鑽孔穿刺清除硬膜外血腫:適用於特急性硬膜外血腫的緊急搶救,
為暫時緩解顱內高壓,
贏得時間,
先行錐孔或鑽孔排出部分液態血腫。
這種應急措施已用於院前急救或腦內血腫的引流。
最近,
有學者用於急性硬膜外血腫的治療,
做到快速引流血腫搶救病人。
其適應證為病情相對穩定,
出血量約30~50ml,
經ct檢查明確定位,
中線移位達0.5cm以上,
無繼續出血者。
方法則按ct所示血腫最厚處,
行錐孔或鑽孔,
然後插入吸引針管或放入帶較絲的碎吸針管。
排出部分血液後再注入尿激酶,
或尿激酶加透明質酸酶溶解殘留的血凝塊,
反復數次,
留管引流3~6天至ct複查血腫已排盡為度。
2)非手術治療:急性硬膜外血腫無論施行手術與否,
均須進行及時、合理的非手術治療,
特別是伴有嚴重腦原發性損傷及/或繼發性腦損害的病人,
決不能掉以輕心。
硬腦膜外血腫的保守治療:適用于神志清楚、病情平衡;ct檢查血腫計量小於40ml,
中線移位不超過1.5cm;無意識惡化、眼底水腫及新病徵出現;非顱中窩或顱後窩血腫者。
治療措施應是在嚴密觀察病人臨床表現的前提下,
採用脫水、激素、止血及活血化瘀藥物治療,
如丹參、川芎等,
並利用ct作動態監護,
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