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化膿性中耳炎是鼓室內外壓力不平行所引起的中耳炎, 非化膿性炎症。 它有很多同義詞如漿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積水、滲出性中耳炎、膠耳、鼓動膜等, 這些同義詞其實均為根據非化膿中耳炎的病理過程中的某一特點命名的。
分泌性中耳炎, 是指具有積液的非化膿性中耳疾病, 也有人稱之為滲出性中耳炎, 中耳積液、漿液性中耳炎、鼓室積水等, 一般使用分泌性炎、滲出性中耳炎兩個名稱。
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臨床症狀:
①鼓室積液。
②耳悶、耳聾、有時伴耳鳴,
③鼓膜內陷、光錐消失、變位或變形。
④早期聽力計檢查顯示低瀕率下降為主的曲線, 晚期可見高頻區聽力下降。
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臨床症狀:
①X線孔突氣化不良, 或呈硬化。
②耳聾及堵塞感症狀隱, 聽力漸進性減退至停止伴耳鳴頭暈。
③咽鼓管功能檢查, 可有閉塞, 狹窄等功能障礙。
④鼓膜內陷, 錘突明顯外突、錘骨柄後上移位, 光錐變形、消失、鼓膜增厚, 活動度差, 鼓膜與鼓室內壁粘連而完全不活動。
⑤聽力檢查多呈傳導性耳聾, 重時可呈混合性耳聾。
⑥聲阻控測聽提示鼓室負壓及鼓膜聽骨鏈活動受限, 平坦型鼓室壓圖曲線, 鐙骨肌反射消失。
非化膿性中耳炎治療方法:
1、非化膿性中耳炎目前均採取病因治療, 呋喃西林麻黃素噴嚏, 咽鼓管吹張法, 穿刺排液或鼓膜切開, 留置中耳通氣法, 此種治療易轉為慢性。
2、中醫採取祛邪通竅, 通經活絡常用穿山甲、菊花、二花、夏枯草、辛夷、冬瓜皮、葛根、山藥等。
①按壓耳屏, 改善耳部的血液迴圈, 有助內陷鼓膜復位。
②捏鼻閉口鼓氣。
③多食紅蘿蔔、苦瓜, 豬肉等有用於耳鳴、耳聾恢復。
④耳部紅外線或超短波等透熱敷法。
⑤雙手緊壓外耳道, 然後放鬆, 如此反復, 也可使外耳道高低壓交替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