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診斷和治療

發病原因

腺性膀胱炎的發生, 是由於泌尿系統感染、梗阻、結石等慢性膀胱刺激因素引起膀胱黏膜腺上皮化生所引起良性病變。 正常人的膀胱粘膜由移行上皮構成, 但在各種理化因素炎症、梗阻慢性刺激下, 局部粘膜組織演變成腺上皮, 從而導致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在中青年女性人群中好發, 常被誤診為尿道綜合症。 據最新研究表明, 腺性膀胱炎是一種癌前期病變, 若不及時處理, 約4%的患者幾年後演變為膀胱癌。

近年來, 腺性膀胱炎的檢出率有所增加, 這與臨床醫生對該病的重視程度提高有關,

能夠對可疑病變取活組織行病理學檢查, 以明確診斷。 腺性膀胱炎好發于膀胱三角區和胱頸部, 其原因不明。 從解剖學角度推測可能有下列原因:1、三角區及胱頸部是尿液流體動力的著力點, 因無粘膜下層, 位置固定, 缺乏其他部位舒縮的隨意性;2、此部位常為膀胱炎症、尿道逆行感染的高發區。 因此物理學因素以及尿液中化學成分的刺激可能是腺性膀胱炎發病原因之一。

檢查診斷

腺性膀胱炎的確診主要依靠專科膀胱鏡檢查及病理活檢。 目前對於腺性膀胱炎的首選治療方法是經尿道電切鏡下病變組織電灼術(TUR-BT), 具有微創、恢復快、療效好等優點。 但在治療中TUR的應用較為受限, 其適應症應為局限性病灶或胱頸部病變影響排尿者,

手術燒灼黏膜及黏膜下層, 要求均勻、徹底, 而對於病變範圍較廣者, 電切效果並不滿意, 有可能不能切淨而殘留, 並且廣泛的電灼會加重膀胱刺激症狀, 而且操作相對困難。 對於廣泛的膀胱內病變累及三角區和胱頸, 或已發現局部發生腺癌者, 應行膀胱根治切除術, 但選擇手術時應將病變範圍、病情輕重及以後的病人生活品質三方面認真加以考慮。 對於不手術的病人, 定期膀胱鏡檢查是十分必要的監視手段, 有助於發現病變的進展及對可疑組織進行病理學監測。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