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遠端內外髁上方發生的骨折, 為肘關節外骨折。 肱骨幹肘線與肱骨髁肘線之間有30度—50度的前傾角, 這是容易發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多發于10歲以下兒童。 此損傷的的併發症較多, 可原發或繼發血管神經損傷、前臂肌肉的缺血攣縮。 無論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肘內外翻的發生率都很高。 根據暴力來源及方向可分為伸直型和屈曲型。

病因

1直接暴力較少見

2間接暴力 跌倒時手掌或肘部觸地, 暴力傳至髁上處引起骨折。 手掌著地時暴力向後上方傳遞, 骨折遠端向後上方移位,

肘部著地時暴力向前上方傳遞, 骨折遠端向前上方移位。

骨折分型:

根據患者受傷時的體位, 暴力作用的方向以及肌肉的牽拉作用可分為3型

1.無移位型 如裂紋或線形骨折, 往往不易被發現

2.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此型占95%。 多見於兒童, 很少發生于成人。 骨折遠端向後上方移位, 近端向前下方移位。 遠端也可向尺側或撓側移位。 向前、下方移位的骨折近端有損傷正中神經、撓神經及肱動脈的可能。

3.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此型較少見。 主要表現是肱骨內外髁與尺骨鷹嘴的關係保持正常, 肘關節在屈曲位跌倒, 暴力由後下方向前上方撞擊尺骨鷹嘴, 髁上骨折後遠端向前移位, 骨折線常為後下斜向前上方。 很少出現血管神經損傷。

症狀

1、伸直型:肘部出現疼痛、腫脹、皮下淤斑, 有時會有皮膚水泡。 肘部向後突出並處於半屈位。

2、屈曲型:局部腫脹、疼痛、肘後凸起, 皮下淤斑。 由於肘後方軟組織較少, 骨折端銳利, 可刺破皮膚形成開放性骨折。

檢查

1、伸直型:手著地受傷時, 檢查局部明顯壓痛, 有骨摩擦音及假關節活動, 肘前方可觸到骨折斷端, 肘後三角關係正常。 肘部正側位X線攝片不僅能確定骨折的存在, 更主要的是準確判斷骨折移位元情況, 為選擇治療方法提供依據。

2、屈曲型:檢查可發現肘上方壓痛, 後方可觸到骨折端, X線攝片可發現骨折的存在及典型的骨折移位徵象。

治療

1、手法復位外固定:受傷時間短, 局部腫脹輕, 沒有血循環障礙者可進行。

比較適用于兒童。 應在臂叢麻醉下進行。 復位後用後側石膏托在屈肘位90度, 固定4—5周, X線證實骨折癒合良好即可開始功能鍛煉。

2、手術治療:對骨折移位元嚴重或旋轉移位元, 局部腫脹明顯, 影響手法復位或手法復位失敗者, 或是某些陳舊性骨折選擇手術治療。 手術有兩種方法:一是閉合復位, 經皮穿針內固定, 二是切開復位內固定, 比較適用于成人。

3、術後治療:無論手法復位還是切開復位, 術後應嚴厲觀察肢體血循環及手的感覺、運動功能。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嚴重併發症為前臂骨筋膜室綜合征, 可導致缺血性肌攣縮, 嚴重影響手的功能和發育。 一旦確定骨筋膜室高壓存在應緊急手術充分減壓, 附以藥物治療則可能預防前臂缺血性肌攣縮的發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