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不可忽視

中醫附骨疽類似於骨髓炎, 故骨髓炎可按中醫理論辨證論治。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患病率近年來明顯下降, 但是在農村, 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 該病仍有發生, 可能與生活條件及衛生狀況有關。 該病多見於兒童, 發病大多呈現亞急性症狀, 關於性別, 各書中均有記載, 各自的報告也有差異。 但總的來說, 男性高於女性。

該病的好發部位, 從解剖學上看, 小兒長骨幹、短管狀骨幾乎均發生在幹骺部, 成人則發生在骨幹部的較多。 從上、下肢看, 下肢占絕大多數, 下肢發病是上肢的 2~6 倍。 以脛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多見,

尤其是好發在膝部上下。 其次為肱骨與髂骨, 脊柱與其他四肢骨骼都可以發病, 肋骨和顱骨少見。 從臨床上看,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原發病灶, 絕大多數發生在小兒長管骨的幹骺端。

本病的致病菌系經過血源性播散, 先有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灶, 一般位於皮膚或黏膜處, 如癤、癰、扁桃體炎和中耳炎。 原發病灶處理不當或機體抵抗力下降, 都可由於細菌進入血循環發生菌血症或誘發膿毒血症。 菌栓進入骨營養動脈後往往受阻於長骨幹骺端的毛細血管內。 原因是該處血流緩慢, 容易使細菌停滯;兒童骨骺板附近的微小終末動脈與毛細血管往往更為彎曲而成為血管襻, 該處血流豐富而流動緩慢, 使細菌更易沉積,

因此, 兒童長骨幹骺端為好發部位。

發病前往往有外傷病史, 兒童常會發生磕碰及蚊蟲叮咬史。 可能局部外傷後因組織創傷、出血、易於發病。 外傷可能是本病誘因。 但這種外傷均為沒達到骨折程度的輕微外傷。 因此, 發病前儘管有外傷病史, 但很難找到原發感染灶, 或在病史中詢問出原發感染灶者卻不多見。

臨床表現為起病急驟, 有寒戰, 繼而高熱至 39℃以上, 有明顯的毒血症。 兒童可有煩躁不寧, 嘔吐與驚厥。 重者有昏迷與感染性休克。 早期只有患區劇痛, 肢體半屈曲狀, 周圍肌痙攣, 因疼痛抗拒作主動與被動運動。 局部皮溫增高, 有局限性壓痛, 腫脹並不明顯。 數天后局部出現水腫, 壓痛更為明顯, 說明該處己形成骨膜下膿腫。

膿腫穿破後成為軟組織深部膿腫, 此時疼痛反可減輕, 但局部紅入腫、熱、壓痛都更為明顯。 如果是病灶鄰近關節, 可有反應性關節積液。 膿液沿著髓腔播散, 則疼痛與腫脹範圍更為嚴重, 整個骨幹都可能發生骨破壞, 出現病理性骨折。

病程可以維持 3~4 周。 膿腫穿破後疼痛即刻緩解, 體溫逐漸下降, 膿腫穿破後形成竇道, 病變轉入慢性階段。 部分病例致病菌毒性較低, 特別是白色葡萄球菌所致的骨髓炎, 表現很不典型, 缺乏高熱與中毒性症狀, 體征也較輕, 診斷比較困難。 早期投大量敏感抗菌素及中藥可以及早控制病情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