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母乳性黃疸的病因及治療

母乳性黃疸的病因迄今尚未有定論。 一般認為, 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 抑制了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 致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泄, 於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 即出現母乳性黃疸

由於母乳本身造成, 推測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不飽和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增高, 對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產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於牛奶及配方奶,

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再分解, 小腸重吸收增加, 至腸-肝迴圈增加。 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母乳性黃疸治療方法:

暫停母乳餵養3天改為人工餵養, 奶量以150ml/kg.d計算。 暫停母乳期間, 應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 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 黃疸消退後繼續母乳餵養。

同時給予支援療法:注意保暖, 增加熱量、營養, 預防感染;鼓勵乳母多次少量餵奶, 增加患兒大便次數。

嚴重者給以保肝、酶誘導劑等藥物治療。 母乳性黃疸預後良好, 停喂母乳後黃疸即消退, 至今尚未有因其導致膽紅素腦病的報導。

為了減少本病的發生, 應鼓勵乳母早開奶, 多次少量餵奶,

增加大便次數, 減少腸道對膽紅素的吸收, 可降低黃疸發生率。 另外, 要給予患兒以保暖、增加熱量、預防感染等支持療法, 防止加重黃疸。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