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表於《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 自從1992年起, HIV和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的患者的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發生率明顯提高。 另外, 最近發現丁型肝炎病毒(HDV)血清轉化與肝炎發作和梅毒有關。
在這項回顧性佇列研究中, 來自臺灣的研究者們評估了375位於1992-2012年間在台大醫院就診的HIV和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的患者。 通過檢測血液樣本中的抗丁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G的存在來確定1992年-2012年間的丁型肝炎的發病率。 另外, 研究者們還檢測了丁型肝炎血清轉化的患者血漿中的丁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載荷以及乙肝表面抗原的濃度。
還做了一個巢式病例對照研究, 目的是瞭解丁型肝炎血清轉化的過程。 該研究納入了最近發生血清轉化的患者, 並納入了隨訪時間相似, 但是未發生丁型肝炎血清轉化的患者作對照。 互相對照的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HIV傳播風險、治療前T細胞計數(±20cells/mcL)和血漿HIVRNA載荷(±0.5log10 copies/mL)均互相匹配。 對丁型肝炎病毒血清轉化的患者(n=12)和治療前丁型肝炎病毒陽性的患者(n=16.)進行丁型肝炎病毒測序來進行系統評估。
研究者們發現, 在整個1762.4人-年的隨訪中, 丁型肝炎血清轉化的發生率為9.07‰。 在1992年-2001年間, 發生率為0‰, 2002年-2006年間, 發生率為3.81‰, 2007年-2012年間, 發生率為13.26‰(P《0.05)。 近期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與轉氨酶、膽紅素和快速血漿反應素滴度的升高有關。
在使用乙肝疫苗的發達國家,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正在減少, 然而, 丁型肝炎血清轉化並沒有隨之下降, 這可能與一些危險行為有關。 這些行為促使丁型肝炎病毒從乙肝和丁肝高發區移民過來的患者向高危人群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