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樂觀性格才是最有益的心理疏導

新聞工作者不僅是腦力勞動者, 同時要有快速敏捷的思維, 新聞媒體工作應激性強, 變化性強, 要想做好工作就要每天面對這些。 對於每天的採訪要提前作出採訪提綱, 採訪中要根據事件的變化不斷應對思考, 採訪後要積極地成稿, 這些都讓記者處於一種緊繃的狀態。 記者的工作強度很大, 遇到大型會議或是新聞事件時, 記者常需要長時間跟蹤報導。

有些記者常常還會在夜裡被叫起去採訪突發事件。 再加上同城稿件採訪的競爭, 單位的考核等等, 讓不少記者感到不同程度的疲勞。 這種疲勞既包括身體上的疲勞,

也包括精神上的疲勞。 一些人出現睡眠問題, 比如說入睡困難, 多夢, 容易早早醒來等等。

不少記者在採訪和成稿時都殫精竭慮, 努力推陳出新,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自己不少壓力。 有的記者在工作初期幹勁十足, 但隨著工作時間的增多, 反而會出現退縮的心理狀態, 生怕自己出錯, 怕採訪不到位, 怕稿子寫不好, 怕被採訪對象拒絕。

有的記者遇到重要採訪時, 還會反復檢查自己的採訪提綱, 反復看時間。 在採訪過程中, 記者還會面對許多情感和理智上的衝突, 尤其是一些採訪對象的困境, 慘烈的現場, 採訪對象無奈、傷心的眼神, 令人傷感的故事等, 都敲擊著記者的神經。 記者們一面要撫平自己的情緒,

一面又要理性地報導, 身心面臨著應激考驗, 有些記者甚至因為不能有效地説明那些採訪對象而長時間自責。

這些會導致一些記者出現負面情緒, 例如焦慮、敵對的情緒, 易怒易激動, 有強迫症的傾向, 不愛講話, 沉悶等。 這些心理上的變化還會引起記者身體上的不適, 出現腸胃疾病、頭痛等。 有的記者還因為工作原因而患上了頸椎病、背痛、腰痛等毛病。

人是群體性動物, 在和外界接觸的過程中, 人難免要受到外界的影響, 難免會出現一些負面情緒和心理變化, 只要它不影響到我們正常的生活, 能夠很快消失或緩解, 就無需過於擔心, 我們要允許自己在可控的範圍內有負面心理。 對於記者而言, 既然從事了這項工作並打算做下去,

就要充分認識這份工作的性質, 以平和的心態面對採訪物件的傾述, 允許有情感和心理上的失控, 但不要沉迷於這種情況無法自拔。 記者也要熱愛這份職業, 從這份工作中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學會從中找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樂趣。

對於這個行業的人群, 我們主張不論其有還是沒有心理問題, 都要適當掌握些心理知識, 尤其是心理疏導方面的知識, 懂得用這些知識調節情緒上的變化。 不諱疾忌醫, 有解決不了的心理問題, 要養成找心理醫生傾述的習慣。 單位內部也可以設立相應的心理諮詢室, 定期走進記者中瞭解他們的心理變化, 定期舉辦講座或是培訓, 也可以用心理沙龍的形式讓更多的記者學會應對心理問題。

記者本身就是一個很睿智的職業, 所以如何在自我人格塑造上達到不斷的延伸、昇華, 才是最有利的心理疏導, 簡單地來說就是要積極地培養自己開朗樂觀的性格, 當有壞情緒襲來時, 學會用其他事情加以轉移, 可以去逛逛街, 可以和三五好友聚會聊天, 抑或是看一部期待很久的電影。 長久地反復地調適, 便會形成自我的處理模式和優良的認知結構。

應對不良情緒, 一個好的記者要學會自我心理暗示:“我一定行的!”“慢慢來,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是最好的!”……也可以對著鏡子做一個鼓勵性的笑臉, 這些都有助於趕走負面情緒。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