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子教育 4招讓孩子改掉打人惡習

有家長問:我家的寶寶1歲2個月, 到外面見到小朋友很高興。 可就是不是用手拍別的小朋友的頭或臉, 就是搶別人的東西。 告訴他不應該這樣, 好像沒有多大的作用。 請問怎麼糾正?

首先得表揚這位家長, 不“護短”, 不偏袒, 正視孩子身上存在的毛病。

有的家長卻不是這樣, 面對有這樣不良行為的孩子, 不僅不責備, 反而心中竊喜, 覺得孩子敢下手打人, 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將來到社會上不吃虧。 這樣的家長應當“換位”思考問題, 如果我們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打了, 我們心裡會好受嗎?現在, 各個家庭都是一個寶貝疙瘩,

被人打了能不心疼嗎?

小孩子動手打人是怎麼回事?

小孩子好動手打人, 這是兒童在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逐漸發展過程中, 出現的經常性的有意的向別人的攻擊行為, 並成為一種固定的反應模式。 像這麼小的孩子打人, 還不是什麼“異常行為“或“行為障礙”。

一般情況是, 孩子對他人有強烈的控制欲望, 總想管住別人, 讓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 這樣, 就會有一種滿足感, 認為別人都承認他, 喜歡他。 如果別人違背了他的意志, 不服從他, 由於他還不會使用語言說話表達, 或說話不利索, 於是, 便用打人發洩自己的不滿, 作為滿足控制欲望的手段。

小孩子好動手打人毛病的形成和危害

有時候, 外界環境的消極強化,

也會形成孩子的打人行為。 比如, 孩子受到別人的忽視或冷落,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 才以這種行為方式引起別人的干預或注意。

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方式也直接影響孩子。 比如, 家長好打孩子, 孩子也會學著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去處理與別的孩子的關係。

有的孩子打人跟家長教育有直接的關係。 有的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欺負、吃虧, 就鼓勵孩子在衝突時刻“先下手為強”, 主張孩子有進攻意識。

愛打人的孩子, 一般不容易與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合作精神差, 對個性發展也不利, 家長應該注意糾正孩子的打人行為。

如何解決小孩子好動手打人的問題?

分析了孩子好打人的原因, 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問題, 家長千萬不能採用“打”的方式方法“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你打孩子, 孩子就會學著你的樣子去對待別的孩子, 其結果肯定是事與願違。 用“不文明”的方法, 教育孩子“講究文明”, 猶如緣木求魚。 因為教育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形象生動”的教育。

一個小孩子好動手打人, 屢教不改。 家長把孩子揪住痛打一頓, 孩子一個勁地求饒說“我不打人了, 我不打人了……”當家長住手以後, 孩子說了一句讓人哭笑不得的話:“等當了爸爸再打。 ”

面對好動手打人的孩子, 要說服教育, 循循善誘, 引導孩子團結友愛, 體驗助人為樂。 引導孩子關愛、幫助弱者, 為別人做好事, 如拿自己的玩具給別的孩子玩, 陪伴更小的孩子玩耍, 或是小朋友有困難伸出援助之手,

幫助解決困難等, 使之獲得被感激和被表揚的愉悅體驗, 就是正面的情緒體驗。

家長要創造條件, 讓孩子多獲得這種正面的情緒體驗, 與因無故打人經常得到的負面情緒體驗形成鮮明的對比, 有利於促使好打人的孩子自我約束, 逐步改正不良行為。

小孩子動手打人, 一般還不是倚強淩弱, 不是品德問題, 不要上綱上線。 跟一兩歲的孩子講大道理, 也是“對牛彈琴”, 起不了什麼作用。 還是儘量從積極的方向加以引導, 促使孩子內心產生一種“內驅力”, 自覺地“棄舊圖新”, 自我克服而不是被迫克服不良傾向和行為。 這有點兒“工夫在詩外”的意思, 要比“就事論事”效果好得多。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