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夢境對我們有什麼樣的作用?

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做了一個情節曲折的夢, 在夢中大腦清醒, 邏輯清晰, 可是第二天醒來後就很困惑, “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是從哪兒來的?我怎麼會做這樣的夢呢?”

推薦閱讀:自卑的人老得更快

夢源於“固有記憶”

由於我們夢境中的許多內容與自己最近的經歷有關, 因此有的科學家推測, 大腦是從“說明性記憶”系統中提取做夢的素材的。 “說明性記憶”系統包括了大腦最新獲得的資訊, 儲存著你可以說明自己知道的東西。 例如9的平方根是多少, 愛犬的名字是什麼等。 健忘症患者由於大腦中海馬狀突起受傷,

失去了“說明性記憶”的能力。 因此如果我們的夢來自“說明性記憶”, 健忘症患者就不應該做夢, 或者與其他人做夢的方式不一樣。 但是哈佛醫學院教授羅伯特-斯提克戈德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卻發現:像有正常記憶的人一樣, 健忘症患者在入睡後也會“重放”他們最近的經歷, 惟一不同的是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夢見的內容。 在斯提克戈德教授的實驗中, 兩組實驗物件每天都要玩幾個小時的“俄羅斯方塊”, 結果到了夜裡, 他們都夢到了旋轉的、下落的方塊。

因此斯提克戈德的研究小組得出結論, 夢一定是來自健忘症患者也擁有的記憶, 即“固有記憶”, 這種記憶可以被科學家檢測出來, 你自己卻意識不到。

例如當你多年沒騎自行車以後第一次騎車時, 或者不看原稿打字時, 就是在依靠“固有記憶”。

夢中能思考學習

那麼夢對我們有什麼作用呢?斯提克戈德認為, 大腦經常為一些難題所困擾, 在睡夢中它將記憶、事實與感情結合起來, 把它們像拼插玩具一樣組合在一起, 並把這些資訊轉換成我們可以理解的形式。 斯提克戈德交給實驗者一些複雜的問題, 讓他們在幾天內拿出解決方案。 在此期間一組物件被允許進入“REM睡眠”(即眼球快速運動睡眠, 是最深層次的睡眠, 夢通常在這個階段發生), 另一組人則被迫保持清醒。 結果發現前一組人比後一組人解決問題的進度明顯要快。 斯提克戈德認為, 這項實驗表明大腦在睡夢中可以鞏固已經獲得的資訊,

並將其重新整合, 換句話說, 大腦在做夢時也在思考學習。

斯提克戈德的理論可以解釋以下這則趣聞:1865年, 德國化學家弗雷德里希-凱庫勒被一種化合物的分子結構難住, 百思不得其解。 這個分子由6個碳原子和6個氫原子組成, 如果按照傳統的分子結構理論, 讓它們組成一個分子似乎是不可能的。 有一次當他在爐火前打瞌睡時, 在夢中看到了兩條絞在一起的蛇在咬對方的尾巴。 他從睡夢中醒來, 茅塞頓開:這個分子一定是環形結構的!凱庫勒就這樣在夢中發現了苯分子的結構。

有人持反對意見

斯提克戈德的研究結論在科學界引起爭議。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傑羅姆-西格爾博士就是反對者之一。

西格爾做了一項實驗, 將老鼠放到一個小平臺上, 下面是一桶水。

當老鼠進入“REM睡眠”後, 由於肌肉放鬆, 它會掉到水裡。 經常參加這項實驗的老鼠記憶力明顯下降, 但西格爾認為這與缺少“REM睡眠”無關, 疲勞和突然落入水中引起的壓力才是影響記憶的真正原因。 在另外一項實驗中, 當研究人員用一種不容易造成壓力的方法來干擾老鼠的“REM睡眠”時, 老鼠的記憶力就沒有下降。

此外一件發生在人身上的實例也支援了西格爾博士的觀點。 曾有一位患者被彈片擊中, 大腦受損, 無法進入“REM睡眠”, 也無法做夢。 可是在他受傷之後, 還完成了在法學院的學業, 成為一名不錯的律師。 10年來的密切觀察發現他沒有一點記憶問題。

科學家認為, 對夢與睡眠問題的巨大分歧進一步說明人類對夢知之甚少。 要是夢的研究者能夠像凱庫勒那樣就好了, 一覺醒來之後就能搞清夢的真正含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