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梳理的頭髮和不洗的臉叫“蓬頭垢面”, 給人的感覺是毛躁不安和心理上的不調和;梳理後的頭髮, 光潔美麗, 給人的感受是熨貼條理、安定與平和。 也就是說, 梳頭能梳出個“好心情”。 我這裡用“梳頭”而不用“梳發”, 為什麼?因為梳頭能起到按摩、刺激作用, 它可以刺激頭部的穴位, 起到疏通經絡, 調節神經功能, 增強分泌活動, 改善血液迴圈, 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 醫學上把它稱之謂“梳頭療法”。
這樣, 梳頭就不僅是梳妝打扮和美化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了, 同時也是養生保健的一種好方法。 自古以來, 梳頭就為養生學家們所推崇。
醫學聖典《黃帝內經》中有言:“一日三篦, 發須稠密”。 頭頂中央稱為“百會穴”, 還有上星、神庭等穴位。 人體的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 其氣血都經過頭頂。 由於經絡或直接彙集頭部,
我們知道, 在梳頭時, 梳齒對頭部末梢神經和皮下毛細血管是會有刺激, 它可以促進大腦中樞神經的調節, 加強血液迴圈, 有利於改善和增強對頭皮及腦細胞的血氧供應, 消除大腦疲勞, 提高大腦思維和記憶能力, 精力旺盛。 這一點我體會最深。 今年我已73歲, 每天在電腦前寫作四五個小時, 頭腦清醒, 思路敏捷, 一般千八百字的文章, 一個小時就可寫得, 並達到能發表的水準。
經常梳頭, 可以使頭髮的毛母角化細胞和毛母色素細胞得到充分營養,
過去我一感冒就偏頭痛, 自從堅持每天梳頭後, 症狀得到緩解。 我用梳子反復梳頭, 用木梳輕輕叩打頭皮三五分鐘, 免受了頭痛的困擾。
梳頭要講究方法:
梳頭要掌握正確的方法, 應從前額開始向後梳, 要全頭梳, 不論頭中間還是兩側都應該從額頭的髮際一直梳到頸後的發根處;梳時要緊貼頭皮部位, 用力大小適中, 動作緩慢柔和為宜, 每分鐘梳25次左右。 左右手交替梳頭, 梳到頭皮發熱、腦清目爽即可;要堅持一定的時間, 一般每次梳頭十分鐘左右,
梳頭也可以不用梳子, 而是用雙手, 如用十指反復撓頭皮、從前額用十指往後梳, 再用十指抓撓頭皮, 用手掌拍打頭頂, 再用手指按壓頭頂百會、上星、神庭等穴位, 每一種100次左右, 視各人情況而定。
用哪種梳子更有利於健康?
梳子選擇有訣竅, 好梳子不會引起靜電反應, 使頭髮愈梳愈乾燥, 反而能按摩頭皮, 將頭皮分泌的保護油脂帶到發尾, 滋潤頭髮。
我們應首選牛角、木頭等不會產生靜電的天然材質梳子。 如黃楊木, 醫學發現其中含有黃楊素, 可抑制真菌生長, 止癢效果較好;牛角清涼無毒, 可消炎止痛、舒筋活血。 譚木匠用黃楊木、檀木、天然牛羊角等十幾種天然珍貴材料製作的木梳, 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做了更符合現代人使用習慣的改進, 橢圓和圓柱形的梳齒梳發而不傷發質, 流線型的梳背線條迎合了時尚的審美情趣。
另外, 梳齒宜寬大, 這樣既能確保在梳頭時對頭皮有一定力度的按摩作用, 又不至於拉傷頭髮。
不要在飽食後梳頭, 這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
我的體會是:梳頭養生,重在堅持,日久方能見效,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堅持20多年才逐漸使白髮變黑髮,禿頂逐漸長出了頭髮,不再掉頭發。只有養成習慣,你才能體會到梳頭給我們帶來的健康與快樂!
這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
我的體會是:梳頭養生,重在堅持,日久方能見效,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堅持20多年才逐漸使白髮變黑髮,禿頂逐漸長出了頭髮,不再掉頭發。只有養成習慣,你才能體會到梳頭給我們帶來的健康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