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我們會找醫生開中藥來吃, 很多人開完藥後將藥帶回家, 自己熬制中藥。 那麼, 如何熬制中藥, 才能使藥效發揮得最好?以下幾點大家以後煮中藥要注意啦。
煎煮前
清洗
中藥材是否需清洗, 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雖然很多中藥飲片看起來表面會有些灰黑, 其實在出售前都經過了加工炮製, 所以煎煮之前一般無需清洗。 如果實在覺得草藥有些泥沙, 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 但切忌浸洗, 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丟失, 以及一些細小種子類的藥材(如車前子等)被沖走流失。
浸泡
清洗步驟不能浸泡中草藥,
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藥材約半小時, 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湯水中, 同時也能增加湯藥的濃度。 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 以縮短煎煮時間, 但切不可用開水浸泡, 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受熱凝固, 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 不利於有效成分析出。
浸泡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 特別是在夏天, 浸泡時間過長會很容易引起酸敗。
煎煮中
煮藥需用白開水
現在人們熬藥經常是打開自來水直接用, 其實熬藥最好是把燒開的水放涼後再使用。 因為一些地方的自來水多用氯消毒, 或多或少都有殘留;同時自來水中的鈣、鎂離子較多, 也容易和藥材中的化合物發生反應,
先煎後煎分藥性
貝殼類、礦物類、骨甲類等應先煎。 貝殼類有牡蠣粉、蛤粉等, 礦物類有石膏粉、龍骨等, 骨甲類有鱉甲、龜板等。 此類藥應先煎10分鐘後再放入其他藥物。
有些藥方要求一味藥或幾味藥後煎, 也就是在其他藥煎10分鐘後再放入藥罐。 因為有些藥材久煎無效, 如鉤藤等;有些藥材帶有芳香味, 久煎降低藥效, 如金銀花、連翹、薄荷等。
此外, 有些藥久煎卻可以減輕藥的毒性, 如馬錢子等。 煎藥前最好先把藥材用溫水泡40分鐘, 讓中藥泡透, 以便將藥中有效成分更多地煎出。
開蓋關蓋要注意
一些揮發性藥材如果敞開熬, 有效成分會隨水蒸氣散發到空氣中, 藥效將大打折扣。 這些揮發性藥材多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濕類的藥物,
一些重量輕、體積大的藥材, 如金錢草、番瀉葉等, 如果熬藥容器不夠大, 蓋上蓋子易使藥液溢出。 另外, 有些不易溶解的藥材, 煎熬時需經常攪拌, 這樣的藥物最好不要蓋著蓋子煮。 當然攪拌最好順著一個方向, 這樣使藥材均勻受熱, 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 一般間隔10分鐘翻動1次。
用火用鍋有講究
有的藥要久煎微火, 有的藥要猛火、時間短。 滋補藥應微火久煎, 便藥、傷風感冒藥用猛火、時間短。
煎藥最好用砂鍋,
藥汁最好煎180毫升
煎取的藥汁多少非常關鍵。 煎三次, 一次煎180毫升左右為好。 如果藥汁多了, 藥渣裡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如果藥汁少了, 藥渣會把藥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 也就浪費了。 當然這裡講的是正常藥方, 而不是特殊大方。
假沸的藥多熬一會兒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 藥咕嘟咕嘟沸騰了就是熬好了, 但沙參、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藥物在溫度沒有達到100℃時就會開始沸騰, 如果此時把藥從火上拿下來,
煎煮後
立即濾取
藥湯煎煮好, 應趁熱過濾倒出, 不宜久置鍋中。 否則含膠體過多的藥液, 隨溫度下降產生膠凝, 難以過濾, 影響藥效, 同時也易造成酸敗。
煎煮器
瓦罐沙鍋最好
最佳煎煮器當然還是傳統的瓦罐、沙鍋, 搪瓷、不銹鋼亦可, 但忌用鋁鍋、鐵鍋和銅鍋, 以防止這些活躍性強的金屬器皿與藥物發生反應, 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
傳統的沙鍋、瓦罐以及陶瓷, 不會與各種中藥成分發生化學反應, 而且傳熱均勻緩慢, 煎出的湯劑品質好。 不銹鋼屬於鈍性元素, 也不會容易產生化學反應, 現在許多大醫院的煎藥器皆為不銹鋼鍋。 但鐵質煎器, 雖然傳熱快, 但不僅易氧化,化學性質也不穩定,它能與鞣質生成鞣酸鐵,使湯液色澤加深,還會與黃酮類成分生成難溶性絡合物。
對於微波爐加熱是否會影響中藥藥性,目前未有定論,所以不推薦以微波爐加熱中藥。
此外,提醒,若以藥煲煎煮過有毒性的外用藥,應洗淨後再用清水煮一次,以免毒性物質殘留。
提醒:注意先煎、後下
中藥的煎煮指示上,常會出現“先煎”、“後下”的字眼,這是什麼意思? “先煎”的目的通常是為了增加某些藥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藥物的毒性;而“後下”,則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壞。所以應嚴格遵照中藥師的煎藥指示。
通常礦石類,如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必須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決明、龜板、鱉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鐘,再加入其它藥材中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必須先煎1-2小時,才能達到減毒或去毒之效。此外,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等,也須先煎10-30分鐘才能發揮效用。
後下的藥物包括氣味芬芳、含揮發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檀香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等,通常應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鐘入鍋。
合理服藥
中藥服法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藥物療效,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必須達到有效血藥濃度。服藥合理可使體內保持均衡、持續穩定的血藥深度,有利於疾病的治療。現在比較普遍的服法是將頭煎、二煎分服。這樣做筆者認為不合理,因為頭煎藥有效成分濃度均較二煎為高,特別是含有易揮發成分和有效成分易被破壞的藥物,二煎中其成分含量其微。由於藥物含量有差別,直接造成藥物血藥濃度的起伏,使藥物作用忽強忽弱,有礙於疾病的治療。正確的做法應是將頭煎、二煎兩次煎液混合後,根據病情分次服用。
但不僅易氧化,化學性質也不穩定,它能與鞣質生成鞣酸鐵,使湯液色澤加深,還會與黃酮類成分生成難溶性絡合物。對於微波爐加熱是否會影響中藥藥性,目前未有定論,所以不推薦以微波爐加熱中藥。
此外,提醒,若以藥煲煎煮過有毒性的外用藥,應洗淨後再用清水煮一次,以免毒性物質殘留。
提醒:注意先煎、後下
中藥的煎煮指示上,常會出現“先煎”、“後下”的字眼,這是什麼意思? “先煎”的目的通常是為了增加某些藥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藥物的毒性;而“後下”,則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壞。所以應嚴格遵照中藥師的煎藥指示。
通常礦石類,如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必須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決明、龜板、鱉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鐘,再加入其它藥材中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必須先煎1-2小時,才能達到減毒或去毒之效。此外,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等,也須先煎10-30分鐘才能發揮效用。
後下的藥物包括氣味芬芳、含揮發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檀香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等,通常應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鐘入鍋。
合理服藥
中藥服法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藥物療效,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必須達到有效血藥濃度。服藥合理可使體內保持均衡、持續穩定的血藥深度,有利於疾病的治療。現在比較普遍的服法是將頭煎、二煎分服。這樣做筆者認為不合理,因為頭煎藥有效成分濃度均較二煎為高,特別是含有易揮發成分和有效成分易被破壞的藥物,二煎中其成分含量其微。由於藥物含量有差別,直接造成藥物血藥濃度的起伏,使藥物作用忽強忽弱,有礙於疾病的治療。正確的做法應是將頭煎、二煎兩次煎液混合後,根據病情分次服用。